稻谷上场的第三天,王老三家院里新碾的米香还没散尽。
他盯着地上那袋刚装好的白米,黝黑的脸上浮起笑意。这袋米,是专门给城里教孩子的张老师准备的。
“张老师对咱娃有恩。”王老三对妻子说,粗糙的手抚过米袋,像抚摸婴儿的脸。
他蹬着三轮车进城,米袋在车斗里稳稳地躺着。
到了学校门口,张老师迎出来,额上的皱纹在阳光下格外明显。
“王大哥,这怎么好意思...”张老师推辞着,手却已接过米袋。
就在米袋交接的刹那,王老三看见张老师眼神忽然变得复杂,像是米粒掉进了衣领,硌得人不自在。
张老师沉吟片刻,压低声音:“王大哥,我们年级三十五名老师对你家孩子都很关心,不能让我一个人拿你一袋米。”
王老三一愣,嘴角抽动了几下,没说话。
“嗯,先生,那我准备多少袋呢?”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干巴巴的。
“三十五袋吧。”张老师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砸在王老三心上。
回村的路上,王老三的三轮车蹬得比来时慢了许多。三十五袋米,那可是他家三分之一的收成啊。
他想起儿子小宝每次从学校回来,说起老师们的照顾——语文老师课后单独辅导,数学老师送他习题集,英语老师甚至留他在教师宿舍吃过晚饭......
“该的,该的。”王老三喃喃自语,可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家中,妻子听了这话,手中的簸箕“啪”地掉在地上,米粒四溅。
“三十五袋?他张老师真说得出口!”妻子红了眼圈,“这年头,谁家容易?”
王老三没吭声,蹲在门槛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
夜幕降临,村里灯火零星,他却看见学校教师宿舍楼灯火通明。
是啊,老师们也不容易,听小宝说,张老师的母亲常年卧病,化学李老师的女儿有残疾,英语周老师还是个刚毕业的小姑娘,租住在城里,房租就占去大半工资......
第二天清晨,王老三召集了几个兄弟,又请了邻村的碾米工。
院子里,三十五袋米整齐排列,在晨曦中泛着微光。
“老三,你真要送?”大哥皱着眉头问。
“送。”王老三吐出一个字,坚定而短促。
三十五袋米装满了整整一辆小货车。王老三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道路两旁的稻田向后飞驰。
他想起了自己因贫辍学的往事,想起了小宝成绩单上鲜红的“优”,想起了妻子昨夜最后的妥协:“就当是给小宝积德吧。”
学校门口,张老师早已等在那里,身后还站着几位老师。
王老三跳下车,看见张老师眼中闪过一丝他读不懂的情绪。
“王大哥,你真的送来了?”张老师的声音有些发颤。
“嗯,三十五袋,一袋不少。”王老三转身准备卸货。
“等等!”张老师突然抬手,转身对身后的老师们说,“各位,这就是我昨天说的,王小宝家长为了感谢我们的照顾,特意送来的三十五袋米。”
人群中响起一阵骚动。一位年轻女老师走上前来:“王叔叔,这米我们不能全收。张老师都跟我们说了,您家的情况我们了解......”
王老三愣住了,看着张老师。
张老师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王大哥,我昨天说要三十五袋米,是因为我们年级确实有三十五名老师都关心过你家小宝。但教育孩子是我们的本分,怎么能要这么重的礼呢?”
他顿了顿,环视周围的老师们:“今天请你送三十五袋米来,是想让所有老师亲眼看看,咱们的付出,家长都记在心里。但这米,我们只留一袋,作为全体老师的心意收下。剩下的三十四袋,请你拉回去。”
王老三站在原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张老师走近几步,压低声音:“王大哥,对不起,昨天我没解释清楚。我知道你一定会为这三十五袋米发愁,但我更要让你和所有老师明白,家长的感恩不该成为负担,而老师的付出不求回报。”
王老三的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他看着那三十五袋米在老师们手中传递,最终只留下一袋,其余的都重新装回了车上。
夕阳西下,当小货车载着三十四袋米返回村庄时,王老三的心情已完全不同。
他怀里揣着三十五名老师联名写给小宝的鼓励信,还有一张老师们凑钱买的学习用品券。
车至村口,他看见小宝奔跑而来的身影,忽然明白了张老师的良苦用心。
那袋留在学校的米,将会在教师食堂煮成粥饭,滋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师道与人心之间的温暖。
而剩下的三十四袋米,也因这段经历,在王老三心中有了不同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