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冯衍列传(一)
桓谭(约公元前23年~56年),字君山,沛国相县人。他的父亲在汉成帝时期担任太乐令,桓谭因为父亲任职封为郎官。他喜欢音律,擅长鼓琴,博学多通,通晓《五经》,全能诂训其中大义,不单是寻章摘句。他善写文章,尤其喜欢古文经学,多次跟随刘歆、扬雄辩析疑异。桓谭生性嗜好音乐,为人简易不修威仪,喜欢非议取笑俗儒,因此受到很多人排斥抵制。
汉哀帝、汉平帝年间,桓谭的官位还是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和桓谭交情很深。这时,高安侯董贤受到汉哀帝宠幸,他的妹妹封为昭仪,皇后受到疏远,傅晏非常不得意。桓谭向傅晏说道:“当年武帝想册立卫子夫,暗中派人寻查陈皇后的过失,陈皇后终于被废,卫夫子得以册立。现在的董贤受到皇帝至爱,他的妹妹尤其受到宠幸,如果真发生卫子夫那样的变故,能不值得忧虑吗?”
傅晏大惊问道:“确实如此。那要怎样应对呢?”桓谭回答说:“刑罚不能加到无罪之人身上,邪枉不能战胜正派之人。士人以才智辅佐国君,女人以媚道求得主上宠幸。皇后正在年少,没有经历过艰难,有人会在宫内让她驱使医巫之术,有人会在宫外寻求方技,这些都不可不防。君侯因是皇后父亲,受到人们尊重,您结交过多宾客,有的会借重君侯的权势,这样肯定会招致讥讽议论。君侯要闭门谢绝门徒,务必执法清廉,这正是修己正家避祸的大道。”傅晏说道:“好”。
傅晏于是罢免遣返家中的宾客,然后入宫报告傅皇后,就像桓谭所告戒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指示太医令真钦,让他查找傅氏的罪过,随后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审讯后没有什么证据,不得不把傅喜释放了事,傅氏因此在汉哀帝时期得以保全。
董贤担任大司马,听说过桓谭的名声,想和他交往。桓谭先向董贤写书信,向他说明辅国保身的办法,但董贤不予采纳,然后两人不再联系。王莽居位摄政篡弑的时候,天下士人无不竟相褒扬称颂其大德,制造符命向王莽行媚,只有桓谭清白自守,默然没有什么话。桓谭在王莽时期担任掌乐大夫,刘玄称帝后,征召桓谭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继位后,征召他待诏。桓谭上书言事,很不符合刘秀的想法,没有被采用。后来,大司空宋弘荐举桓谭,封为议郎给事中,桓谭借机上书陈说时政。其中说道:
臣听说过国家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在于辅佐。辅佐者如果贤明,就会使俊士充满朝廷,治理措施与时务相符合;如果辅佐不明,就会议论不合时宜,举措也会出现失误。作为国家君主,想要兴教化建善政,但为道之道没有理顺,这是因为贤良者的意见也并不一致。当年楚庄王问孙叔敖:“寡人不懂得如何治理好国家。”孙叔敖说:“国家有事不能决定,这是大家所厌恶的。我担心大王不能决定。”楚庄王说道:“不能决定是单单在于君主呢,还是在于臣下呢?”孙叔敖回答说:“国君对士人骄傲,说士人离开我无法富贵;士人对国君骄傲,说国家没有士人无法安定。有的国君到了失掉国家还不醒悟,有的士人到了饥寒交迫还没有被选进。君臣不合,那么国事就无法决定了。”楚庄王说:“好。我希望相国和诸大夫一起决定国事。”
大概善于为政的,要重视风俗施教,察失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就大政符合时宜,浮躁的人也能安定国家。当年董仲舒说:“治国理政就像弹奏琴瑟,曲调不成就要改弦更张。”改革非常难以推行,违反众人的要求肯定灭亡,所以贾谊才受到放逐,晁错虽有智谋也难免一死。世上人有特殊才能者不敢谈论朝政,这是因为害怕原来的先例。
何况设法严禁,是不能堵塞除掉天下奸邪的,因为这不符合众人的欲望,大抵取其中利于国家方便事业的,就可以了。设置官吏是为治理国家,朝廷设置赏罚是为识别善恶,恶人受到诛伤,就会使善良之人蒙受福佑。现在人们相互杀伤,虽然犯罪者已经伏法,但私下结的怨仇却会子孙相报,后面的仇恨比前面的更深,以至于全家被杀,产业被毁,在风俗中仍然称赞其为豪侠,所以有些人即使怯懦,也会勉强去做,这就是听任百姓自我治理,法律却无法禁止的原因。现在应当申明旧时法令,对那些因官府诛杀而私下里相互殴斗杀伤的,虽然凶手一人逃亡,也要把其全部家属流放到边境,对那些互相杀伤的,罪责增加二等,不允许花钱服劳役赎罪。这样一来,就会使人们之间的仇怨自解,盗贼也就平息下来了。
治国理政之道,在于弘扬农业根本,抑制工商业末业取利,所以先帝禁止人们从事工商二业,禁锢商人不得担任官吏,这都是抑制兼并,让人们知道廉耻的做法。现在的富商大贾,大多放出钱贷,中家子弟为他们担保服务,像臣仆一样为商人们四处游走,收的利息和封国之君相当,所以众人都羡慕效仿,都不去耕种为食,大多生活侈靡,尽情享受。现在可以诏令各商贾互相检举揭发,如果不是自身劳动所得,都可以用来奖励告发者。这样一来,他们就只敢依靠自己劳动,不敢再借贷给别人,个人力量太小,肯定会返回耕种田亩。田亩得到修治,就会穷尽地力,从而谷物增加了。
臣又看到法令决断轻重不一,有的同一件事情却判决完全不同,同罪不同论,使奸邪官吏得以在其中借机得利,想要判处活命就拿出活着的案例作为根据,想要判处死罪就拿出处死的案例作为根据,这是刑罚打开了两扇大门。现在要选拔那些通晓义理熟悉法律的,集中校定法律条文,统一法律制度,颁布到各郡国,剔除原来的条令。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法律公正,案件也不会再生出怨恨泛滥了。
书信奏报后,刘秀根本不理会。
这时,刘秀正迷信谶纬,大多用谶纬来决断疑难案件。对下面酬劳赏赐非常少,天下有时不安定。桓谭又上书说:
臣之前献上胡说之语,没有蒙受诏书回复,忍不住心中愤懑,所以才冒死再次陈述。愚夫献出的策谋,之所以有益于政道,是因为符合人心符合事理。大凡人情中,往往忽视平常的事件而对异闻感兴趣,观览先王的记述,都是把仁义正道作为根本,没有什么奇怪虚诞的事情。大概天道性命,连圣人也难以说清。从子贡以来的儒生都没有听说,何况是那些后世浅儒,他们怎么能通晓呢!现在有些小聪明小才能的倡伎方术之人,增改图书记载,假称为谶记,用来欺骗贪欲奸邪,误导人主,怎么能不抑制他们呢!臣桓谭听说陛下追究方士们的黄白之术,是多么英明啊;但又想听取采纳所谓的谶记,又是多么错误啊!虽然事情有些巧合,但只是像那些占卜术偶然猜中一样。陛下应当注意明听,发布圣意,屏退这些小人的歪理邪说,按照《五经》中的大义,除掉那些人云亦云的话语,听取高雅人士的智谋。
臣又听说过,国家安宁下就会尊重有道术之士,有国难则会看重那些甲胄之臣。现在圣朝兴复祖上大统,作为人臣之主,四方盗贼还没有完全归附降伏,这是因为还没有用好权谋。臣桓谭观察陛下用兵之道,对那些归降的,都没有重赏厚恩引诱,有的还掳掠财物,所以大小将领都生出狐疑之心,结连党羽,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古人有话说道:“天下都知道取是取,却不知道给予也是取。”陛下如果能做到轻爵重赏,和天下士人共享,那么还有什么招安不到,还有什么游说不通,还有什么所指不开,还有什么征伐不克呢!这样一来,就能把狭隘变为广大,把迟钝变为神速,危亡的仍然存在,失掉的再次得到。
刘秀看到桓谭的奏报后,心中更不高兴。
随后,刘秀召集群臣讨论灵台的选址。刘秀问桓谭:“我想用谶文来作决断,你看怎么样呢?”桓谭默然很久后说道:“臣我从不读谶文。”刘秀询问其中缘故,桓谭说谶文不符合经义。刘秀大怒说道:“桓谭非议圣人无法,左右推出去斩首!”桓谭叩头流血,很久刘秀才把他释放。刘秀贬他出京担任六安郡丞,桓谭一直闷闷不乐,在路上生病去世,享年七十多岁。
当初,桓谭著书讨论当世的行事共计二十九篇,号称为《新论》,上书献给刘秀,刘秀非常赞赏。其中还有一篇《琴道》没有写完,汉章帝派班固续写完成。桓谭共著作赋、诔、书、奏,共计二十六篇。
元和年间,汉章帝向东巡狩,到达沛县时,派使者祭祀桓谭的坟墓,乡里人都以此为荣。
黄其军
作于2022年11月4日(古历壬寅年十月十一)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