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昨天带女儿去配了离焦眼镜,花了4000大洋。小林心里挺不是滋味,不是滋味不是因为了花了这么多钱,普通眼镜几百块就可以了,他没怎么犹豫就选择这款功能好的镜片就能证明他是舍得的。他不是滋味的是,他很早就意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实际上他前年就买了赵阳医生的《大国护眼之策》,对视力防控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只可惜在实践中无法让小美和女儿引起足够的重视,自己孤军奋战,苦苦支撑,最终阵地还是失守了。
被动局面已经形成,但还不到放弃的时候。今早醒来,思考要不要再买一个拉远镜。拿出手机在小红书上输入“近视需不需要使用拉远镜?”,看了许久,没找到答案。
昨日跟小美研究要不要买一个,讨论结果是先不买,毕竟一个要大几千,多户外就可以。想想也是,户外活动是最健康的防控手段。抛开时间成本,是最经济的。
人的思想总爱开小差。往往这个事还没想完,就跳到了下一个事;搞来搞去,这个是没弄明白,那个也没搞清楚,这一辈子这样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过了。小林前一秒正在想买要不要买拉远镜的事,从逻辑角度讲,他应该还得考虑户外活动这个措施行不行得通,如果行不通,这个大几千的拉远镜是不是要买,这个是不是智商税。仅仅是智商税其实也没有什么,关键是钱花了对眼睛反而不好,那不就糟糕了吗。小林爱下棋,常经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那种捶胸顿足的感觉。孩子视力问题可比下棋重要多了,棋可以无数次重新开始,眼睛只有一次机会。但是小林没有,他突然从拉远镜问题跳到了抽烟这个问题。
他首先想到的是朋友老杨。小林原本觉得自己抽烟的速度已经够快了,一口抽完接着下一口,有种跟风抢烟抽的感觉,不抓紧点风一吹一根烟就没啦,又好像有急事要出门一样,再不赶紧抽完,迟到了就要流失一个大单了!老杨抽烟速度更快,小林抽一半,他就抽完了一根。小林这段时间跟老杨呆在一起时间长,被老杨带着节奏抽烟,烟瘾变大了。以前一个星期一包,现在有时候两天一包。
一件事没结束就想着下一个事,思想不能够完全转变过来,就会使两件事产生某种微妙的关联。比如小林就想,这样抽烟可不行啊,以前不抽烟,现在一周3包烟,算下来一周要花70块钱,一个月就是200块,一年就是2400块。2400元还是保守估计,一旦抽上烟,心情好了要抽,心情不好了要抽,碰到朋友要相互投递,过年过节搞几包好的。这么一算下来就顶得上一台拉远镜了呢!要不戒掉算了!可是转念就想抽一根,毕竟想出这个既对身体好又添置了必要的物件的办法,开心嘛!然后再转念一想:“你他妈的,这么一抽,不就慢慢把拉远镜给抽掉了吗?”就这样,小林拿起了烟盒,又放下了,反复几次,其中有一次都把烟放嘴里了。
这期间,还想到了一些其他的小事,脑袋不停地转。两个小时后,小林决定先抽根烟,想想拉远镜的事。等这事有了结果,再去想抽烟的事!
小林在想拉远镜的时候思想又出了小差。他想:“人是不是应该专注一些,把一件事情想透了、做透了,再去想另外一件事、做另外一件事”。好吧,还是先把拉远镜的事情想透了、做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