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才多艺的冉有(1)
《论语》中多处讲到冉有多才多艺。我们先看《述而篇》第15章: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章书的意思是,冉有说:“夫子会帮助卫国国君(卫出公,辄。卫灵公的孙子,蒯聩之子)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子贡走进屋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怨悔自己的行为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得到的也是仁,还怨悔什么呢?”子贡走出来,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
这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冉求和子贡等主要弟子都一直随侍在侧,他们在卫国(今濮阳地区)呆了很久。卫君(卫灵公和他的孙子卫出公)对孔子是非常礼遇的,但孔子又没有实际参与到卫国的政治中去。学生们就搞不清楚老师对卫国的态度到底怎样,冉求就让子贡去问。子贡也不推辞,就跑去问了。问完了,就回来对冉求说:“老师不会帮着卫君的。”
咋看这一章,是说言语科的子贡很会说话,连问老师问题都拐弯抹角,显得很聪明。其实,还是冉有更聪明,把握不准的事情,自己是不出头的,他会找更了解老师的人去做(这可是最高超的领导艺术)。还有就是冉求和子贡关系好,子贡可不是普通人,谁叫干啥就干啥的,这就更显示出冉有的不一般来。
冉求性格潇洒,多才多艺。孔子教育弟子的基本课程,也是春秋时期从政的士人所必须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冉求多才多艺到什么程度,《论语》中并没有说,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影子。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8章: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问到:“仲由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啊,做事果敢决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再问:“端木赐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啊,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冉求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啊,多才多艺,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是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的,当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若干年后,季康子接受冉有的劝说,以礼聘请孔子返回鲁国,这时冉有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急需大批人才。于是,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子路、子贡,以及冉有是否胜任从政,孔子对此三人分别做出了评价。
子路、子贡和冉有都是孔子的高足,分列“四科十哲”的言语科和政事科,他们在管理国家、从事行政事务活动方面,各有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都是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才。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尤其是一句“求也艺”,可谓是对冉有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