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福利相当多,不信你试试】
了解过明清读书人的科举路径,再看《儒林外史》中夏总甲介绍周进。夏总甲说,周进在县衙机关户房的顾老相公家教书。如果夏总没有拍马屁抬高他地位的话,顾老相公就是一个老秀才。老秀才的意思,就是通过了院试,名义上进了上汶县学,但确实水平一般,考不上举人。举人跟秀才这步台阶大得很,只要有条件,不可能不考,所以他肯定是参加过乡试而不举。
考上秀才能干什么?你看,秀才就是文化人,能当县衙机关六房的办事员,也就是古代“官吏”二字里的吏。尽管比不上举人或进士可以做“官吏”二字里的官,但已经明显高于普通人一大截。再看那些三班里的李老爹、黄老爹,虽然夏总甲时时挂在嘴上,但其实属于差役,连相公或秀才都不是,明显差了一个档次。所以这作者很有思路的,从乡村写到城市,从平民写到童生、秀才再到后面的举人、进士,哪里是儒林外史,简直是富贵功名人间百科。
夏总甲说,周进在顾家教了三年,顾小相公就“中了学”,“中学”以后从“学里师爷家”回来,场景无比风光——这话充分显示了夏总甲的文化程度低,因为只有进学、中举而没有“中学”,学校里只有教官、学师或老师,而没有师爷。夏总甲说顾小相公成功进学后回家,“头上戴着方巾,身上披着大红绸,骑着老爷棚子里的马,大吹大打来到家门口。俺合衙门的人都拦着街递酒。”这情景之风光,固然说明顾老相公家里有钱又有势,但也说明进学成为秀才绝对是可喜可贺。
相比之下,周进就比较失落了。夏总甲说,周进老先生六十多岁,前任老爷取过他头名,意思是参加前任知县主持的县试得过第一名,成绩还是可以的,但最终没过院试,连秀才都不是。这次和顾小相公一起进学的还有镇上梅玖,所以后面梅玖和周进见面时就假装客套了一番,颇为有趣,此先不提。
回到顾小相公进学,顾家大操大办。宴上点了一出戏,是宋代梁灏八十岁中状元的故事。书里说顾老相公最初有点不高兴,换我也是,我老相公在此,是嘲笑我八十岁还不能中举吗?书里没说的则是,身为老师的周进应该更不高兴啊,自己六十多岁还是童生呢。结果听到后来,戏里唱到梁灏的学生十七八岁中状元,老顾才知是恭维他儿子,这才高兴起来。但其实这故事源于宋元以来的民间启蒙教材《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应当是流传应当很广的戏啊,老顾竟然不知?或者是讥讽顾老相公没水平吧。
多说一句,梁灏八十多岁中状元的故事听个热闹就好。据考证,梁灏实为梁颢之误。梁颢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状元及第,死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卒年四十二,由此推算梁颢大约二十多岁状元及第。南宋洪迈曾为史官,亲睹两宋官修《国史》,其《容斋四笔》指出,所谓梁颢八十二岁考中状元一说,最早出自陈正敏《遁斋闲览》,实际应当有误。
夏总甲把周进的来历讲得差不多,这薛家集请老师的事儿就定了下来,为此番下基层办实事划上圆满句号。第二天夏总甲就抓落实,跟周进商量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这个价钱,我们可以先大概留个印象:明清年代的乡村请一个声誉不错的童生教私塾,每月一两银子;农村搭伙一天三顿、一素一饭的简餐,如今再少也得给个五块钱吧,约摸相当于那时二分银子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