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不总是肢体的冲突,还有语言和情绪。
网络暴力,是语言暴力的典型集合,也是现在最常见的语言暴力,那些评论充斥着各种情绪的不理性言论,对人进行负面的臆想和恶意揣测。
通常对这些发布语言暴力的人都会进行批判和抨击,但是,有一天,当我看到我儿子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吃饭,东西乱丢,不听话,发呆,不礼貌时,我就忍不住冲我儿子发脾气,先是指责,然后越说越大声,越说越大声,最后就开始吼起来,儿子被我吼懵了,我看他呆若木鸡不说话的样子,就更加生气了,除了大声吼叫,甚至还会动手推搡拉扯,试图去“唤醒”他,最后他被我吓得哭哭啼啼地认错,才善罢甘休。
冷静下来后再回想,这不跟网上那些个网暴的人一样吗?都是用自以为的“正义”和“正确”,把一个单纯的行为硬生生渲染成一件罪大恶极的事,遭受网暴的人通常都会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障碍,那孩子呢?
我很想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能帮助我用更正确的方法去跟孩子进行更良性的沟通,于是我就遇见了这本《非暴力管教》。
这本书的作者叫妮可拉·施密特,是德国的一位政治学家兼职大学讲师,她主要撰写关于孩子成长的文章,并开启了“符合天性的养育项目”,为父母提供育儿课程的讲座。这本书就是她针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会暴发的矛盾所带来的一些解决之道。
当小孩子出现一些大人认为的不好的行为时,大人的反应决定的他们接下去会采取的管教措施,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看来他真的需要我的帮助了——【共情反应】
2、好尴尬,我赶紧带他离开这儿——【逃避反应】
3、太丢脸了,他应该感到羞愧——【报复反应】
4、我必须好好教训他,人家才不会以为是我不管孩子的——【攻击性应激反应】
通常能做到“共情反应”家长很少,但却是我们最值得去靠近和学习的一种。
比起羞耻感,家长更应该有“愧疚感”
因为羞耻感会让我们愤怒,而愧疚感会让我们反省:
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有效陪伴,才会让孩子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行为;
是不是因为我们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用了太多有个人偏见的言论给孩子造成了压力;
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做到自己说的,所以孩子对我们不信服……
所以,书里给出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在平时就开始练习如果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和家长自身情绪的失控。这一步看似多余,却十分重要,因为——
一个人无法做到他认知以外的事情。
只有当我们可以清楚认知到这个行为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某方面情感缺失才出现的,我们就会更愿意去倾听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
家长要学会放权给孩子
家长放权给孩子并不是放任不管,随他去,而是让孩子也有主人翁的感觉,让孩子也能来“关心”家长,通过游戏让自己也能暂时变成小孩子,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孩子也觉得自己和家长是平等的,是共同的规则制定者,而非一味的执行。
只有在这种比较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会愿意去打开自己,接受父母的意见。
书里举了很多例子介绍该如何通过游戏放权,如何通过游戏让孩子理解规则,并遵守规则。
这本书从心理学层面,阐释了家长指责孩子的内心原理,从底层逻辑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隔阂。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如果我们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坚强、自由、有亲和力的人,那么最好放弃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