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又是没有安排的周日,很好,必然又是有感而发的一天。我无意间看过一句话,原话忘记了,大概意思是:“不要让自己每天处于忙碌状态。时刻劳作,时刻学习,时刻满足,这是另类的自我折磨,前人得出的劳逸结合才是正常人的状态,"逸"是无聊,发呆,能让人安静思考的状态,那些伟大的思想和言论,大部分都是在漫长的无聊空虚中诞生的。”
现代人很难会有主动去做深度思考的行为,只有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大部分人对"无聊"的应对是选择用欺骗性分泌多巴胺的方式,也就是打游戏,刷视频,看小说等等,这也是科技发达后,相对比旧时代其中一种不好的变化。不知大家会不会也是跟我一样,用这些方式来应对"无聊"后,其实会更空虚,会感觉没有价值,甚至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可能是个人习惯,会经常性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类的思想活动),所以我决定思考这个问题,并记录,来应对这"无聊"的一天。
[一]
生活两字我是这么理解的:生,是指生动,活动,有内容、有意义的;活,是本能的活着,像动物一样,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聊了就玩耍交配。生活即是生存,也是有行为意识的过日子,所以人会工作,会学习,会发展,也会结婚生子。这是大体的,符合生物学、社会学规律的。细节上也因为人的意识形态而多元,有按部就班责任感爆棚的生活,也有放荡不羁感受世界的生活。不管哪种,我个人认为生活是围绕"存在感"而存在的,这是一种宏观角度的解读,也是生活意义的本质吧。
[二]
"存在感"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当你察觉到具有价值的事物被你影响而产生的感觉。例如自我觉知就是一种存在感的形式。”
这种解释不直观,按照我的理解来说就是,首先人是客观主体,"存在感"只作用于同纬度,同等级生物之间,它是处于个体与个体或社群,社群与个体或社群的一种对比关系,且具有影响力的,一般指正面的影响力。例如,张三在班里很有存在感,这是个体与社群的对比呈现,张三某方面在班里有一定影响力的;再举个例子,地摊小贩们听说今晚城管会来,这是社群与社群的对比呈现,城管对于地摊小贩来说肯定是很强的存在,并直接影响小贩们;再比如,你知道自己写的文章,在小范围内很有影响力,对于小圈子而言,你的影响力决定你的存在感。所以"存在感"可以是自我觉知,也可以是他人的感知。
[三]
回到生活的意义角度上,为啥我觉得"存在感"是生活的本质,细品下会发觉,人类生活的进程中就是在寻找"存在感",这个找不是字面意思,它分有意识跟无意识。人从出生开始就会通过哭来在父母身上找"存在感",当然刚出生肯定没自我意识,更多是本能,但对父母而言,从那一刻起,小孩的存在对他们就是超强的存在,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精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从来不缺"存在感",在生长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从父母身上得到存在感,但渐渐这种存在感不再强烈,甚至被忽略…
还有,在天下父母口中讲到最多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是一种存在感体现,但它不是自我觉知,而是他人感知。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有意识从大部分父母中找"存在感"的吗?显然不是,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在正常的生活轨迹中,某些好的方面比较突出,被他人发觉,在特定情况环境下,造就出的存在感。
当人成长到有强烈自我意识时,就会从"无意识的寻找"到自我展现价值让人看见,来达到具备存在感。另外"存在感"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现代人常说的刷存在感,其实是贬义指向居多。通过讨巧、欺骗等手段来达到被关注目的,也是"寻找存在感"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最终结果都是"消亡"
[四]
讲到这里已经很明了,生活的意义有多个角度解读,一是对于个体本身而言,在家庭中是有不可替代存在感,不管生活过得好不好,家是永远的港湾。只要正常按部就班,生活的意义就得以延续;二是对于周遭环境而言,也就是在生活圈和工作圈中的存在感,只有善于表达自己,同时在不断成长进步的,才会得到持续的关注。意义在于主动性;三是对于社会主体价值导向而言,"存在感"更多是运用于社群和团体,因为真正能影响社会的个体是极少数,但不妨碍个体用来做最终目标,从而不断看见生活的意义。
其实在思考“xx的意义”等问题时,主观上都是在思考价值论。生活的意义本质也是如此,从多个角度上寻找价值,体现价值。什么样的价值观造就什么样的生活,这就是每个人在生活上的区别。所以在意识到当前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不妨想一想你都能在哪体现出“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