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个问题: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加,内驱力开始缓慢下降。
我一直是个佛系的妈妈,始终坚持给孩子尊重,保持平等的沟通。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建立自我的认知后,她开始并不像小时候,很容易被一句简单的话所激励,单纯努力地完成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
而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后,我的温柔也始终不太坚定,看到她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忍不住就唠叨两句,让孩子慢慢对此产生了一些怀疑和抗拒。
虽然我们依旧保持着好的沟通,但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伴随着自己谨慎又严格的关注,孩子内心的那股热情和毅力在慢慢消退,缺少了一种坚持改变和为自己而努力的动力。
我开始进行反思,想要在她年纪尚小的时候帮助她唤醒自己的内驱力。研究了一些资料后,我竟然发现问题的源头在于我自己。
一般来说,孩子的内驱力有两个来源:积极心态和兴趣。
积极心态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是一种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一笑而过的豁达,我回忆孩子在我身边生活之后,我太过于重视孩子知识面的扩充和认知的探讨,反而忽略了更淳朴的乐观的态度,太过于谨慎地和她探讨每一种情绪背后的东西,每一件新事物的逻辑和内涵,,,,,,忘记去教她如何开心快乐地和人打招呼,遇到问题如何宽慰自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关注点期待在更复杂的事情本身,而忽略了自己因为太过谨慎而紧绷的情绪,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了这样的讯息。
我的孩子是一个喜欢表达的孩子,但细想这几年,我对她的情绪并非全然接纳,挫伤了她原本对生命积极的底色,因此失去了对世界探索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她对世界探索和努力的动力。自我反省后,一切都还不晚,我决定给孩子和自己一些时间,做好这几件事:
1.不随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失望,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应该让她感受到,不论成功与否,自己都值得被爱,都是有价值的;
2.积极响应孩子的正面情绪,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听见的。
最近孩子经常和我说起学校里有调皮学生扰乱班级秩序,偷拿别的小朋友东西,她自己的东西也难于幸免,我了解情况后,发现老师也拿这些小朋友没什么办法,几次之后也就懒得处理了,毕竟还有半学期就毕业了,于是我就劝说女儿,还有半学期了,自己管好自己,其它的随她去,我担心女儿在这件事情上太认真耽误了自己的事情,耗费无谓的精力。现在回想起来,女儿听到这些的时候,有些失望和欲言又止,那种反应确实让我难过。孩子需要价值感,需要被听见,是一种不评判、不随便给意见的被看见、被听见。
再说兴趣,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的时候,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充满动力地反复尝试。
然而兴趣这种东西是最不能强迫的,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更是如此。
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的有几点:
1.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发现孩子微小的兴趣点,以她喜欢的方式,和她建立连接,让孩子打开心扉,走入她的内心世界;
2.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地强化和巩固孩子的兴趣;
3.如果想要孩子建立学习上的动力和兴趣,可以鼓励她多接触学习上有优势的小伙伴,特别是女儿已经快要小学毕业的年纪,同伴的影响力往往会大于家长的说服力,让她多和学习好的小伙伴交流经验,也会成为促进她学习动力的办法之一。
总结起来,相比家长的强行安排和对补课老师的依赖,多花些时间在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与她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同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梦想,一起加油努力,可能会更有效。
一起探索一起成长~希望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