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段话出自《庄子·列御寇》,字面意思很简单
先断句: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翻译成白话:
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
如何理解呢?大致有三层。
手巧的人干活干得多,劳累。
我有个小姨,手巧,织毛衣手套帽子,真是织怎么都好看。全家人 的毛衣,四邻八舍的毛衣,都是她织的,一年四季没见手上停过。有个堂叔擅长打铁,打得锄头十分好用,连过年都不得闲,真是劳累。
他们为什么这么劳累?心中有所求! 求人家夸赞,求在邻居街坊当中有个好名声,求活得与众不同。
我发小身家几千万,做大老板,跟我们一起吃个饭都在讲电话。人家说,马某化腾半夜两三点都在回复邮件,我是信的。为什么这么累?不外乎有所求:求财富,求名誉社会地位,且他人艳羡的目光。
大部分普通人,犹如你我,也就是读书干活上班吃饭。既不手巧,也不聪明,所以只能平平常常过日子。我们不想求吗?想,能力配不上所求,只能安分过日子。
二,这段话背后蕴含的哲理思想是什么?
凡事都有两面,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却顾着其中一面而忘了另外一面。才华和能力,我们都渴望。为什么?因为可以带来很多世俗羡慕的东西,比如他人的关注,比如财富和地位。却不知要获得这些东西,需要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和磨炼。
大家都喜欢悠闲舒适,却厌恶普通、平庸。每件事情,每种选择,我们都去抓取好处,却不愿意支付代价,甚至装作看不见。世间事就是这样:得到一样,就得付出另外一样。所以,老祖宗总结的好:吃多大的苦,享多大的福。
没有吃苦,哪能享福?道理很简单,轮到自己身上,却看不穿。所以庄子点醒大家:别光顾着好处,忘了代价。但,世间有几人可以看穿?不过都是飞蛾扑火罢了。
三,层级段位不同,看问题角度差异也很大
孔子曰:夏虫不可语于冰。就是只能活春夏秋三季的虫子,你跟他谈论冬天的寒冷这是不行的。有人抱怨:对牛弹琴,实际上不是牛的错是人的错啊。简而言之,看到多少东西,取决于自己的段位和层级。
普通人为啥看不清甚至看不见?无他,每天蝇营狗苟太忙,根本顾不上看,何况舍弃凡俗富贵跳出来呢?所以,还是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得好:低级需求满足之后,才能说高一级的需求。
《管子牧民》篇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这些古圣先贤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意思:只有吃饱了喝足了,衣食无忧的时候才能考虑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问题。饿着肚子,满世界都是问题。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支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