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弦音共鸣。若是寻得一知音,人生岂能不乐乎?知我心者,未有人者;乱我心者,不堪众尔。在大是大非面前,那些失足跌落悬崖了的永远是受尽了屈辱,或是饱受欺凌了的。哪里还有什么公道呢?我在《草根》已是批斗一番,是不能忍的,也无需再忍下去了。那些“清白”的面容,看似毫无污秽,实际上已是锈迹斑斓了,还整什么洁面?已是无药可救!他们自己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真的不必再费尽口舌了,你还能说些什么呢?岂不是自讨没趣。
世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什么说伯乐不常有?对于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产生过疑问,难道他伯乐就真的只是缺少了一双识“金”的“慧眼”吗?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古人识大才者,毕恭毕敬,往往自下阶级,卑躬屈膝,以求得人才为我所用,匡扶大业,最为典型当属三国时期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孔明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熟读兵法,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谋略,长期隐居山中,只为等待一位贤主——欣赏且珍惜他才华的人,能够给予他用武之地的人。虽说刘备账下猛将如云,但是打起仗来毫无方向,他真正缺的不是将军,而是能够坐镇三军,统率三军的“指挥员”。当刘备意识到这一点时,心中是非常期盼,求贤若渴。在知晓诸葛孔明拥有滔天智慧,长期归隐只为等待他理想中的“伯乐”,于是马不停蹄的前往隆中拜访。对于“三顾茅庐”,我想,大家应该很是熟悉,这里我就不过多重复的说了。刘备礼贤下士,自下阶级,卑躬屈膝,用真情实意和亲力亲为的实际行动打动了卧龙先生,最后请得出山。这是为何?是因为伯乐肯为自己的千里马放下身段,“甘愿为奴”,为的就是,你,这匹千里马能够真心塌地的跟着我这个伯乐走,匡扶我成就一番事业,助我一臂之力。
倘若是你,一次遇见不上,两次遇见不上,第三次你还会去隆中吗?别说的那么肯定。不只是你,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耐不住性子的,也不愿放下身段来。是的,你应该要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请别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有什么值得你骄傲的呢?你的一己之力又有何作为?今天,我们的一些管理者,站在领导层面上,总是藐视自己的部属或是过重看待这其中的礼节,什么是尊重,难道仅是表面上的东西吗?不,要的当然是由内而外的,出自内心的尊重。你连自己的部属的心都得不到,还敢称自己是个“大人物”,这不是可笑吗?尤其是处在中间层级的,为了攀爬,更是不惜一切代价,拿自己的部属当作跳板来换得上级的赏识,很是不正啊!你有没有想过他们,那些跟着你一起,把你当“神”来敬仰,又渴望温暖,像是“天使”,是希望的光,是能够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港湾,你的下属,他们的心,他们会怎么想?在看清你的真面目后,不经作呕!别说是为你上过“刀山”的身边人了,哪怕是个不起眼的“虾兵”,那都是慕着你的名来的,可你的“待客之道”呢?你的一片真心呢?哪里去了?再怎么说,别人也是你这庞大集团中的一员,你不看功劳也该看苦劳的吧?你我皆不是圣贤,谁都会有迷糊的时候,难免的错误,你总该谅解,当面指出问题来,改过就是了,又何必正锋相对,咄咄逼人呢?拿这样的事说三道四,打着道义的幌子,还说什么“为了你好才不得已而为之...”
一颗螺丝钉,它再怎么小,小到不起眼了,那都是整个机器必要的零件,但凡是少了其中的某一颗,便是无法运转。智者,是不会忽略这样一些细节问题——爱和包容,理解和善待,赏识和珍惜。只有那些愚蠢的人,为争名夺利不惜毁了它的伪君子才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失去的是人心,所遇之人都会避而远之,更不会为他卖命,得人心者得天下,亦是如此。
2022年9月5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