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想走出家门去远方闯一闯。那时候觉得泥土的味道是苦的。长大后,我总想回家乡寻找安心和温暖。哪怕是田间地头的枯枝落叶都觉得甜。
许是年龄越见长越懂得家乡对人的意义,许是经年累月在外尝遍了比泥土更苦的生活,又许是故土那里的确蕴含着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自35岁开始,我对家乡的怀念越发浓烈。
我怀念什么呢?我的童年并不真正的幸福。四岁不到,父亲就婚外情,七岁不到,他就抛弃母亲,扔下爷爷奶奶、两个弟弟和我,带着他所谓的爱情远走他乡。从那一年起,我学会了帮妈妈做农活、挑水、打猪草、洗衣服,也感受到了来自乡邻的嘲笑和欺辱……
日子很苦很艰难、甚至称得上战战兢兢,总觉得小小的肩膀挑不起重重的担子,看着妈妈青丝开始变白,两个弟弟比我还小,心中常感不安和害怕。时常在梦里,希望父亲能回来,带我们住不漏雨的房子、全家人围在一起讲讲话,打打闹闹也行。事实是没有醒来,也觉会是一场空。
这个梦做到15岁,再也不做了,因为近十年的失望让我接受了现实。也是15岁那年,爷爷去世,我离开了家乡去县城读书,小我两岁的大弟和才8岁的二弟陪母亲和奶奶在家。那一年我离开家,却不想成了开动一家人奔赴远方的引擎,也开启了一家人渐行渐远的大门。
过后的10多年,我和弟弟们接连考上了初中、高中、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生子,母亲也随着我们先是进了县城、再搬到省城现在又到了中国最发达的前沿城市生活。
在别人看来,母亲和我们姐弟仨通过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得偿所愿,已实现了人生最高价值。可是,我们小时候立下的宏愿,虽说大多都实现了,而恰恰最最重要的却背道而驰。
母亲没有文化,这些年跟着我们不断的迁徙,她没有固定的朋友,没有属于她的房子,没有生活的方向,哪怕现在衣食无忧,总感觉她的心在流浪。母亲感觉自己没有了家,我们姐弟仨的感情,小时候忙于努力走出乡村,各自奋力学习,长大后忙于融入城市的生活,各自奔往于工作,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谈心的日子不多,感情也渐行渐远了。
小时候的我们,因为尝尽了农村生活和没有父亲的苦,尝尽了下雨天家里地面没有一处是干的苦,啊就想通过读书,考大学获得体面的工作,像别人一样住上楼房,然后一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时间是奔赴向前的,我们没有料到的是,获得工作以后,我们的人生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成家,生子。曾经的一家人,慢慢变成了三家人,曾经的亲姐弟,慢慢变成了亲戚,曾经的无拘无束无话不说慢慢变成了客气和小心翼翼。
母亲因为跟着离乡别井,乡下曾经破败的房子早被雨打风吹去,为了儿女们的生活,她不得不跟随着不断的迁徙,由于商品房房产证上写了谁的名字,法律上就认为房子属于谁。母亲买房子的时候不懂这些,后来明白了,她花着自己的钱,买了不属于她的房子。她没有家,她的子女们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家。
有些话,我不想表达的太直白,但事实是,她住着自己买的房子,却生出寄人篱下之感,心中煎熬可想而知。同样的,我们也没有了归属感,尽管母亲住在那里,我也很难觉得那是我的家了。
我是今年才顿然多了这一层理解的。也明白了35岁以后,为什么总是怀念曾经住在乡下的生活。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无拘无束,童言童语,以为这辈子最亲的人便是母亲和姐弟仨,以为最好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家人。
看着头发花白的母亲,我心生疼痛。母亲为我们奉献了青春、婚姻和与社交,我们却在努力向前奔跑,三十年后,我们姐弟仨各自奔向了不同的地方,与其他人组建了不同的家庭,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唯独母亲却一直在流浪,她的心一直在流浪。
我们曾经的家,已定格在十多年前。曾经我以为那是最艰苦的日子,如今我倒觉得那是最美好的时光。曾经有句歌词唱“人越成长越觉得孤单”,认真想来意义深刻。曾经贫瘠的日子里我们有爱有欢笑,当下的时光里,我有时甚至找不到起床的动力。我们姐弟仨一年难见几次面,在通讯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似乎没有共同语言。
回首这些年,我总结出来,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贫瘠,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以前我以为只是经济上的贫瘠,后来才明白,感情上也是极度贫瘠。这种贫瘠长久的影响着我们后来的生活,我们曾经的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表面上变了,实际上没变。孤立无援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我们单向的思维习惯,经不住风吹雨打。
我经历过很多不好的事,但唯独让我无法释怀的是不好的事引起的联动反应。想起这些便觉得心里透着风,冷。
我很想念故乡,我想念的可能是最亲的人之间的守望。
我唯独不想念故乡的贫瘠,因为它会成为我心里透风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