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老子就职于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官职应该是“馆长”了,但他在任职期间,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又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本不是他所喜好的,随使他感到厌烦,洛阳已经不在留恋。于是就辞职挂靴而去,就像今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就骑了青牛出了洛阳城西门,向函谷关而来。当时防守函谷关的关令叫尹喜,
有天早上尹喜很早就来守关。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 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定眼一看,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隐隐有一股仙气。老子由于走得匆忙,没带通关文牒,(“相当于现今的护照”)由于没带“护照”,无法出函谷关,正在老子无计可施之时。关令尹喜不像现今官员那么办事死板,制度僵化,于是有了《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西出函谷关而去,莫知其所终。”
那么老子出关,究竟去了哪里?《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终是无考,不足信。有的文献记载,说他往西度过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也。是往中东或印度去了。还有的说只是到函谷关外游了一圈又回洛阳了,种种说法不一而足,这是万古之谜,没有确切答案。本人推断老子出关后继没有去的那么远,也没有再回洛阳。理由是一:年龄太老了,身体不支撑他走那么远,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和孔子论道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9年-公元前490年,算来老子当是80岁左右的年纪了,在当时的环境和自身的条件下,骑着青牛西去的那么远是不大可能。理由二:老子之所以要出洛阳而西区,原因官场是一部分,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霸权主义肆虐横行,只有西方少战乱也。
本人认为老子向西去了现今甘肃的天水,据史料记载,老子的足迹经过此处,本人认为老子没有在西去也没有在回洛阳了,因为万经之首的《易经》订的首创者伏羲就是天水人,距今有6500年了,对于老子来说那也是古人了。老子的《道德经》原本就源于此,当年的老子膜拜于他的古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正所谓:
七律 读老子有感
轩辕
王权势落把心寒,聊寄修真与炼丹。
洛邑城西青丑去,函谷关里紫云盘。
文牒受阻留千意,德道真经万世传。
祸隐福依当自鉴,从来直在曲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