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科技盲。上学时,我最讨厌的文体就是科技文;尤其是英文科技阅读。到现在,最讨厌的书就是使用说明书。
比如,几年前,我买了一个智能电饭煲。我试着根据使用说明书研究怎样使用,一直没有研究出来。老妈实在看不过,直接按了“开始”键,于是电饭煲开始运作。所以,我内心对这些诸如电子产品的事物是排斥的,觉得这些应该是理工科朋友的事;或者,是男性的事。
也如,之前所在的公司准备转型到互联网+,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路线。我的领导告诉我,需要增加一些互联网+的知识,了解基于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可是,我还没有来得及行动,公司转型的计划就搁置了。我曾暗自庆幸省事儿了。
但是,到最近,在看了《运用之光》和《跨界》后,我发现我的固有思维是不正确的。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但一个人如果没有Open的心态,那怎么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呢?在竞争角逐中,可怕的是自己参与了其中,却根本就没有想到或者意识到一些关键点,这是思维问题。
纵观我们的生活,总是和各种APP服务连接的。比如,吃饭看电影,我们会用美团、大众点评;旅行,我们会用携程、去哪儿;打车,我们会用滴滴;即使是乘坐公交车,可以用车来了;看新闻,有今日看点;聊天八卦,有微信、微博、知乎等。科技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也不仅只是打电话,而有微信之类的新工具。
《跨界》,是腾讯科技频道在2014年的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的基础上扩充而作。分析了全球的互联网趋势,重点介绍了互联网对我国各行业的冲击与渗透,诸如出版传媒业、在线教育、在线支付与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视频传播等。
书中指出,所谓互联网思维,在商业上,其实就是这三个方向的混合体:使用技术和金融的力量,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压低成本,在与竞争者的肉搏战中,获得先机。所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的一个想法,也不是方法论;而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生态链。
我对电子产品、机械之类的东西有天生俱来的“畏惧”,但是也不算是抵触新事物的人。2006年,我在武汉工作。某一天,我的QQ邮箱收到一封E-DM,是酷讯特价机票广告。放在现在,肯定会忽略这样的广告,还很担心各种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之类的。但那个时候,我正好要回重庆。于是,以含机场建设费、含税310元的价格,买了一张从武汉回重庆的机票。
第二天,我和一位经常往返于重庆和武汉之间同事姐姐说到此事,她震惊了,嘴巴张得很大;问我,网上买机票可靠吗。我回答,不知道,但是我试了。当我到机场顺利取到机票的时候,我的一颗心算是落下来了。后来,那位同事姐姐也开始在酷讯上买机票。
后来,我们逐渐认识了携程和去哪儿。到现在,酷讯似乎慢慢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搞笑的是,如今在百度搜索酷讯,弹出来的前三条信息分别是携程、去哪儿、美团(2015年,美团收购了酷讯)。
对于面对携程和去哪儿的强势发展时,酷讯为什么如此低调,我确实没有任何研究。——我就是这样的人,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是缺乏对整个生态圈的了解;这是我的弊端。
在《跨界》里提到,创新扩散理论有一个阈值:10%——当一个新事物被10%的大众认可以后,这个新事物就会迅速扩散开来。2006年,我第一次在网上买机票,我压根没有想到这就是在线旅游,我只知道自己是吃螃蟹的现行者之一。或许,我就是阈值里那10%的先行者。
如今,我们要出行前,一般都会在网上定机票、找攻略、找酒店(甚至是民宿)、找导游、景区购票等。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在旅游业上的渗入,让我们的生活与出行便捷了很多。就以景区门票来说,我们不需要排队了,入景区也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在购买某个产品后,退订也非常方便。
互联网走进了各行各业,科技带给我们的是越来越便利的生活。很多公司都主张互联网+,考虑转型。对于转型,我们要转的不仅只是经营模式和业务范围,首先需要“转型”的,应该是我们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
BY Phoebe He
Aug 29th,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