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罗尼克效应
为什么你会对一个人产生执念?
人生有一个残酷的真相,就是每一段相遇的结局都是分离,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永远属于你。
所以,如果你特别喜欢一个人,你会如何面对跟他的分离?
如果你的爱是基于对方的回应,也就是没他不行,你就会陷入痛苦的执念里。
那什么是执念?
你明明知道他不是你最好的选择,也清楚双方的矛盾,但是,就是在情绪反复的时候离不开,甚至,还会放任自己去卑微的挽留。
你在关系里面反复纠缠,大道理全都懂,就是放不下,这就是执念。
但产生执念有三个原因,但都不是因为爱情,特别是第三点,请你认真听。
第一点:
你之所以这么上头,大概率是你付出了太多沉没成本,宁可彼此继续消耗时光,不断让痛苦发酵,也不愿意放手。
什么是沉默成本?
在经济学里,沉默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收回的金钱,时间或者精力。
比如——
你去一个期待很久的景点,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好玩,但是,你会选择继续玩下去,你会觉得来都来了。
你看,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独一无二,也不是因为你爱的太深,你真正舍不得的,其实是你在对方身上付出的时间和爱意。
你带着很高的期待,却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就会从舍不得沉没成本转变成一种不愿意放弃的执念。
第二点:
在这段情密关系走到最后的时候,你无法接受感情的终点是分离,无法容忍关系的破碎,是因为你无法承受,一个因你而来的人居然会离你而去。你迫切的向他表达不满,抱怨,指责,但这些情绪其实都是一种防御,防御的是,你不能接受的那个不被爱的自己。
就像父母对待孩子,父母最深的爱来自允许孩子有主体性,那些带着控制和绑架的爱,都是满足父母的焦虑和自恋而已。
同样的,强留要走的人也跟爱无关,跟控制有关,而所有的控制都跟自恋相关。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泰格罗尼克效应,指的是我们对先离开的人或事物难以放下。
这种执念背后本质上是出于不甘心在的匮乏,所以如此放不下。
你也可以做一个自我察觉,是不是仅仅因为他是那个先离开的人?
你一旦同意他的决定,就意味着自己是不够好的,不想自恋破损,也会变成你放不下的执念。
第三个原因:
也可能是你都没有意识到的核心原因。
实际上,你放不下这个人,是因为你在这个人身上追求的是心理层面的自我满足,一方面是弥补缺失。你之所以会爱上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身上存在着能够弥补你,并且让你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情感需求的特质。如果你童年成长的过程中被忽视过,那么在成年之后,你就很容易被懂得察言观色,侃侃而谈,非常擅长表达爱意的人吸引。
如果你的成长期极度缺乏别人对你的认可,那你就会更容易被给到你更多关注、肯定鼓励你的人感动。如果你从小一直乖巧懂事,内心压抑,就很容易被那些放纵自由的坏孩子吸引。
因为对方填补的是你缺失的情感体验,这才是你对这个人这段感情上瘾的原因。
而另一个方方面,你从对方身上看到的是理想的自我,你爱的这个人身上具备某一种很吸引你的特质,你就忍不住想要靠近。
比如,你是个懒散的人,你非常渴望自律,那么你就很容易被一个自律的人吸引。
如果你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那你会很容易爱上一个做事干练,选择果敢的人。
这种追求理想自我的体验,会让你给对方自动带上美化滤镜,也会无限放大这些你没有的特质,幻想他有多完美,从而忽视他的缺点,让自己产生迷恋的情绪。
而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个指向,就是你无法自己爱自己,你只能通过爱别人来爱你,靠别人的反馈来证明你是值得被爱的,从而替代你爱自己的责任。
弗洛伊德说过,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他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你的执念只是你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投射到对方身上,误认为只有他才能拯救你。
你放不下的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你内心经无法自己填补的情感缺失。
那怎么放下执念?
首先,不要被沉默成本拖累。
人生需要做减法,生活需要断舍离。断开不该有的关系,舍掉不该有的爱情。
爱人的时候不辜负别人,一个人的时候也别辜负自己。
其次,不要害怕做错爱情这道题。
也许你对爱情的认知还停留在理想状态,会幻想小说或者电影里不离不弃的感情,但真实的亲密关系不同于小说和电影,它更加立体,更加复杂。
不管是好是坏,试着耐受住一切真实的结局是打开安全型依恋的钥匙,而安全型依恋将会是你的好命秘籍。
最后一点,自身丰盈,不加外求,不是他有多好,是你给的爱给他加了滤镜。
心理学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说过,为了避免对人性的失望,我们要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你静下心来仔细想,你会发现他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优秀。
只是你的付出给他加了一层厚厚的滤镜,让它变得特别真正珍贵的并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你的喜欢。
你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出现,也决定不了一个人的离开。你可以决定的是看到这份执念的觉知,带着这份觉知,跟世界链接,找到更多的人生视点。
当你一次一次穿越痛苦,重建你每一点缺失,你的安全感一点点被填满的时候,你的执念就放下了。
一个人的执念,有时候真的很可怕。
比如——对于父亲的离开,我一直认为是母亲的娘家人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没有打个120,没有找一个哪怕是村医来看一下,才导致父亲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让我留下永久的遗憾。
可妹妹昨天的话,也让我有那么一点点的醒悟,只是,我不愿意接受父亲以如此的方式离去而已,作为子女,没有给父亲端一口水,父亲没有让我们侍候一天……也许就是这样的遗憾心态导致我对母亲的娘家人怨恨这么多年……
今天早上听了蕊沫的这封信,明白了这种执念其实真的可以选择放下,毕竟,逝者已逝,我们还要面对现实。
也许放下就是释然的开始,也是给自己的心态做调整的机会,放下吧!给自己的生活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