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火的《长安三万里》, 一部国内的动画片,画风优美,故事恢弘,让我想到了长安这个神奇的名字,感觉现实的长安城,活在陕西,诗歌里的长安,活在历史长河的画卷里。小时候长安县还只是西安的一个辖区,后来改名长安区,陕西有一套顺口溜“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蛮临潼,鬼合阳,韩城是个球咬腿,白水能出二杆子,不如富平的八点子;金周至,银户县,杀人放火长安县,二球出在澄城县,土匪出在两华县;孟原的风,赤水的葱,武功县的烧鸡公;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那时候长安县的人在西安城里打工都没老板敢用,火车站里的小偷二混子,很多出自长安县或者自称长安县的,所以小时候对这“长安”没啥好感。
后来上学了,读历史,读古诗,才渐渐体会这种浪漫与意境。长安得名来源于汉代,西汉高祖时期,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到了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长安”之名,紧密地与中国历史上的周秦汉唐相关,尤其西汉、隋唐以长安为都,一提到“长安”,作为“经验-直觉”的空间形象感知是扑面而来的汉唐风韵。因为“长安”是西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的首都,历史悠久,风云变幻,这片沃土滋养了众多的诗人和文学家,历代诗人是奠定长安这座城市人文气质的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