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同样的书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自己读了就好像没读一样。”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
底下有网友回答:“有个最简单又有用的方式就是输出。没有输出,只有输入的阅读学习方法,看再多的书,学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满足自我,能帮助到自己成长的作用有限。”
很赞的回答。真正的读书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南敦史将阅读和呼吸相比。我们人类如果只吸气或者只是呼气,那必然会感到憋闷难受。读书也是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连续阅读,而没有输出,也是非常痛苦的。
作者提到的“呼吸式阅读”,读与写的结合,避免读书中的无用功。
一、“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是读还要注意写。可以边读边摘录。准备一张A4纸,开头标明页码,读到触动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摘录的时候要注意尽量要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也可以全部读完再摘录,但这样就需要清楚地记忆或标明想要摘录的段落,之后还要花时间查找。这样的话,就影响到提高的阅读速度了。
阅读完全书之后,一定要再次认真翻阅回顾摘录的内容。
二、“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在自己摘录下来的阅读集录中,找到能让自己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并做出标记。
想象我们在无人居住的荒岛上探宝。我们并不会寻遍岛上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一定会利用各种线索,尽量通过最便捷的途径找到宝藏。
阅读时也是如此,保持探索“最有价值的一行”,读书的过程将变得愉悦。
三、“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为什么会对于你摘抄的那一行产生共鸣?将你的想法和思考记录下来。
事后只需要看上一眼,就会想起当初阅读时的体会和收获。
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可以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
回顾时可以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哪一类的书籍更能引起自己的共鸣?
2、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3、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阅读的?
看清了自己的阅读偏好,更容易明确自己以后的阅读方向。
读书只是把书本上的信息摄入自己大脑的过程,而这些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吸收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