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客户部的经理小王怒气冲冲地来找我,“小秋姐,你看我们部门的小张,怎么听不懂人话啊?”
看着她生气的样子,我只能劝她先别生气,再了解详情。原来昨天她在外面开会,让小张把客户的宣传资料闪送走,并且在送走的时候,先和客户联系一下,是否方便接收。
事情非常简单,但是由于她在开会,在微信发送消息的时候,说的比较简短。可能小张没有一下子理解,花了挺久的时间才完成了她交付的工作。
小王对此非常生气,觉得小张没有认真工作,办事效率不高。她还把手机聊天记录给我看,让我评价,她是不是没有把话说清楚。
而小张也挺委屈的,她觉得她尽力了。每次小王说的话,她都要花很长时间去理解,有时候还会搞错。做错了,小王还会指责她,说她理解能力有问题。她明明交代很清楚了,为什么小张还是做错了。
对于她们两个的矛盾,我其实也能理解。小王是个急性子,工作效率非常高,所以她说话往往就是说半句话。听她的指令的确有些难度。
而小张是个认真内向的女生,她是属于感觉型人,你字面上什么意思,她就会直接照做,一般不会再去揣测小王背后的深意。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很容易产生冲突。
看着小王怒气冲冲的样子,我先问小王,“如果我也认为你的工作指令没有说清楚,你愿意接受我的意见吗?”
“不愿意,我觉得我说的非常清楚了,我哪里说的不清楚啊?”
小王是个强势的领导,既然她不愿意接受我的意见,那么再讨论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
于是,我就直接奔主题去了。
“小王,既然你不愿意接受我的看法,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讨论你的指令是否清楚这个问题了。你问来我,是寻求认同,而不是真正的来找我判断你的错与对。是吗?”
小王气鼓鼓的,还想再争辩,但是似乎觉得我说的也没错,也就没开口。
“你的指令的对与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遇到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对吗?”我又继续问小王。
小王很爽快地答道:“对!”
“那么我再问你,如果别人无法理解你的话。一直询问你,你会嫌烦吗?你能接受吗?”
小王认真想了一会儿,也坦诚地说,“我会觉得有点烦,但是能接受。因为比起对方搞不懂,做错事情,我宁愿烦一点。”
得到了小王的答复,我又转向了一旁委屈内向的小张,“小张,你听到你们王经理的话了吗?其实对于她来说,做的慢和做错是最令她生气的。所以你再接受王经理指令的时候,如果听不懂,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小张虽然内向,但是也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她点点头说,“小秋老师,我明白了。如果我不明白,就应该第一时间把我不明白的地方和王经理沟通,而不是自己猜测这个工作应该怎么办。这样胡乱猜测既耽误时间又容易做错,反而得不偿失。”
小王听到小张的表态后,也觉得自己刚才态度不太好。口气也缓了下来,诚恳地对小张说,“你以后有不清楚的,只管问我,没有关系的。我有时候事情多,脾气急,你别在意。”
小张听了小王的道歉也非常不好意思地说,“是我工作没有做好,还请王经理你多包涵。”
在双方友好的沟通下,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小王也改进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小张也不再害羞,遇到不清楚的问题也会及时与小王沟通。她们两个再也没有因为沟通问题而影响工作。在双方的努力下,她们部门的工作蒸蒸日上,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夸奖。
在工作中,发生冲突是难免的。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的建议是先不要追究个人责任,把时间浪费在谁错谁对上。而更应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把问题解决了,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就像上述事例,如果我去纠结小王和小张谁错谁对,那对于解决问题是毫无帮助的。只有从源头处理--当出现沟通误差时,我们该怎么办?当我们通过努力,知道双方多沟通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问题不再是问题,双方也自然不会再纠结谁错谁对了。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任何事物,不能只关注表象,而应该抓住其本质,从根源来解决才是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