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这一章很好理解,因为上层统治者不遵道而行,导致民心混乱,为了规范民众的行为,才有了仁义这样的人为准则来要求人。
因为上层统治者用权术来愚弄人,民众也就用虚假来糊弄。想一想一个公司管理层如果朝秦暮楚,用小聪明来愚弄员工,那么员工自然也会用假的来欺骗管理层。
“父慈子孝”,一个家里如果父母对孩子慈爱(注意不是溺爱),敬老爱幼,这种家风潜移默化,孩子自然会对父母好,家庭关系自然而然很和谐。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才会需要搬出“孝”字来要求子女。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慈爱之心,把孩子当做私有“物品”,专横粗暴的对待孩子,不正确的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心里不健康,有怨念,只要求孩子“孝”,是很难得到的。
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官员们都各司其职,各把份内的事情处理好,并不需要额外的表现忠诚。只有国家没有治理好,出现大乱,这时才会显现出忠臣。看看历史,是不是舍生取义的忠臣都是在末世才大量涌现?“国难思良将,板荡识诚臣”就是描述的这一现象
我们一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常常都是本木倒置,把现象当成了本质,并且已经习以为常了,老子就是想把这个纠正过来,需要有逆向思维能力,我们读道德经总觉得很别扭,就是因为已经对一种思维习惯 习以为常了。所以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本来道理很简单,但是转变思维习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