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 周纪0001-1
(一)开篇
《资治通鉴》的开篇,讲的是公元前403年发生的一件大事。
这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国的卿大夫魏斯、赵籍、韩虔被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为诸侯,与晋国的国君并列。韩、赵、魏立国。
为什么司马光要从这一年开始讲起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周威烈王是周朝第二十八世、第三十二任君主,如果从东周开始计算,周平王为首任君主,那么周威烈王已是东周第十七世、第二十一任君主。《资治通鉴》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做全书的开篇,却又不以他即位的元年作为起始,有很深的用意。
这个用意体现在几个方面。
司马光的得力助手刘恕曾经问过他:“您的书不从上古或尧、舜开始,究竟为了什么原因呢?”
司马光答:“周平王以来,事情都包容于《春秋》一书中。孔子之经,不可以增删呀!”
“那么,为什么不从《春秋》结束的那一年开始写?”
“圣人的经不可以续啊!”司马光又答。
原来,司马光尊崇孔子,不敢僭越圣人,所以《资治通鉴》没有重复或接续《春秋》经典,也是他立意舍弃上古,而从周威烈王开始编撰的一个原因。
司马光从四十八岁开始写《资治通鉴》,花了十九年时间,到六十六岁才终于完稿。他向宋神宗拜表说:
“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时赐省览,览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简而言之,在司马光看来,《资治通鉴》以编年顺序记载历代君臣的事迹,目的是作为帝王治国平天下的参考书。所以,开宗明义,第一篇就以三家分晋为例,告诫管理国政的人,礼制名分不能乱,否则就会天下大乱。这个以“臣光曰”提出的长篇评论,代表了他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看法。
司马光说,天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礼教。什么是礼教呢?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的规矩和秩序,就像一个大家庭里要有长幼尊卑一样。在这个礼教里,区分地位高低特别重要,而名分,也就是公、侯、卿、大夫这些官爵,更是关键。
整个天下,成千上万民众,都得听从天子的号令。就算一个人再有能力,也得在天子手下做事,这就是礼教的作用。天子管着三公,三公管诸侯,诸侯管卿、大夫,卿、大夫管百姓,一层管一层,就像人的身体,心指挥四肢,树根树干指挥枝叶,这样上下互相保护,国家才能太平。所以说,天子维护好礼教,那是重中之重。
周文王研究《易经》,把乾、坤放在最前面,孔子解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意思是天高高在上,地处在下面,这就像君臣的尊卑关系,绝不能乱。《春秋》这本书,也一直尊崇周王室,哪怕周王室里级别不高的小官,在书中的位次都排在诸侯前面,这说明孔子很看重君臣的名分。除非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又碰上商汤、周武王这样得到百姓拥护和上天支持的仁德明君,不然做臣子的就只能安守自己的本分。像商朝的微子和吴国的季札,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仁德,还拥有王子的身份,可宁愿国家有难,也不抢着当君主,就是因为不能坏了礼教的规矩。
礼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分清谁贵谁贱,谁亲谁疏,判断和处理好各种事情。礼以名位和器物为重,有了它们,礼才能落到实处。比如仲叔于奚立了大功,不要封地,却想要只有天子和诸侯的马车才能使用的马饰。孔子就说,封地多赏赐一点都行,可名位和器物不能随便给,这是君主的权力象征。要是处理事情不坚持原则,国家就危险了。孔子帮卫国国君处理政事,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名位,因为名位不正,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精神。
再联系到三家分晋,司马光举例说,周幽王、周厉王丧失了君主的德行,把周朝的规矩都搞乱了。诸侯开始随便征伐,士大夫也插手朝政,礼教差不多丢了七八成。不过,周朝还能延续下去,就是因为子孙后代仍守着天子的名分。晋文公立了大功,想死后用天子规格的葬礼,周襄王没同意,晋文公也只好作罢。周王室的土地小,能管辖的人口也少,可几百年都是天下共主,连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都不敢造次,就是因为它名分尚存。像鲁国季氏、齐国田常这些人,势力大得能驱逐国君,但他们不敢这样做,就是害怕触犯名分而被天下人讨伐。然而,当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周王不但不派兵征讨他们,还封他们当诸侯,周朝连最后一点名分也荡然无存,把先王的礼教全丢弃了。有人说,周王室太衰弱,制约不了韩赵魏三家。其实并非如此,三家要是真不顾天下人的指责,早就自立为诸侯了,何必还去请示周王呢?他们如果敢这样做,那就是叛逆之臣,人人得而诛之。然而,他们请封,周王同意,就名正言顺地成了合法诸侯,谁还能讨伐他们?所以说,不是三家破坏礼制,而是周王自己把礼制给破坏了。
司马光感叹道,君臣之礼崩坏,天下就开始靠武力和智谋互相争斗,那些当年被分封的诸侯和周王室的后裔相继丢了社稷江山,子孙也快毁灭殆尽,真是让人痛心!
司马光认为,正是因为天子自毁其礼,引起了诸侯征伐的战国乱象,东周又经过四世五君,很快也宣告灭亡了,三家分晋成为一个标志着时代转变的重大事件。后世常把三家分晋视为战国的起始。
选取这段历史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体现了司马光的一种史识,也就是孔子作《春秋》的精神。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解,一针见血地指出:“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我们猜想,司马光效法《春秋》作《资治通鉴》而为往圣继绝学,也是在向先贤孔子遥致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