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情指数:9分
感恩
感恩
感恩
【柯言慧语_读以下章节体会】基于当前市场环境中国经济系统需要从1.0升级到2.0即政企关系升级,监管机制的调整。通过中国需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看到了为什么要做一带一路以及出海的真实目的,对标世界一流,尤其是从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提升企业竞争力。前三次工业革命,看到第一次世界上仍有17%的人口至今没有享受到福利,到第三次的时候全球仍有一半的人口还没有与电脑上网有关联,机遇对每个人平等,能抓住机遇的人就有了上车的前提,却仍需努力,就像你知道列车将到,但能不能上车还要看有没有在合适的时间点到达列车进站的时间点相稳合。
【“中国经济系统”如何从1.0升级到2.0】
海尔,格力,华为都不是政府当年一开始就扶持的对象,今天取得成功的众多成长性企业,无论是谁,往往是在崭露头角之后才受到政府的关注,并在成长的中后期才获得当地政府的重点扶持。中国经济成长的经验,不能归结为产业政策的实施,而应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寻找。(其实每个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不是你先得到资源才有发展,而是你先做到了让别人看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被吸引来。)
过去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经验,可以称为中国经济系统1.0版本经验,是政府协助企业开疆拓土,帮助企业培育、做大市场。要走出经济困境,必须完成向2.0版本的顺利升级,有两点至为关键,即政企关系的顺利升级,政府监管质量和水平的顺利升级。
1,政企关系要顺利升级。旧版本的政企关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腐败问题,需要及时升级更新。为此习总书记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即领导干部对企业家既要“亲切”又要“清廉”。
2,政府监管质量和水平亟须升级。2.0版的中国经济系统要汲取前车之鉴,及时升级政府精准调控,精确监管的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事业心的市场监管团队。
【中国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吗】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2006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毕业,从而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即人均GDP突破12000美元的关口。
2018年中国人均GDP接近一万美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年的世界经济史,全球上百个非发达经济体中,只有12个经济体实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其中包括5个东亚国家和地区,即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5个欧洲国家,即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希腊,马耳他。以及中东的以色列和阿曼。
突破陷阱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
1,稳定的,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首先指的政府必须要稳定,要系统推行能够维系经济增长的政策以及干预性政策。
2,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首先要保证基本的公共卫生,其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对发达经济体开放。一个经济体要发展,必须要对发达国家开放,而邻国之间一般是经济开放的。
中国具备跨越陷阱的条件:
1,着力于经济发展的政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通俗化的解释就是让市场干市场的事儿,让政府干政府的活儿。同时中国又必须让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来实现现代社会的治理,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中国劳动力素质持续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也名列前茅。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公共健康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仍有改进空间,全方位的医疗改革必须尽快推出,预防性的社区性医疗网建设的潜力巨大。
3,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体,也是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最大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国家。
【中国会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吗?】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教授将四次工业革命进行如下划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775年瓦特改造蒸汽机;第二次始于19世纪末的电气化革命;第三次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包括计算机普及带来的信息化、3D打印和机器人等新型技术带来的制造领域革新以及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类健康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内的一次综合性革命。
前三次工业对中国来讲,其中前两两次让中国深刻明白落后挨打的尴尬局面,第三次中国有所觉醒,但还只是搭上了后半节,并不是最快搭上列车的乘客。
中国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三大底气: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仅有2%,到2015年已经达到40%。中国目前在科学技术和工业方面的迅猛发展势头,还反映在中国每年申请专利的数量以及工程,自然科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被引用量都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上。
2,中国仍有巨大的市场。标准制定者往往技术突破和工业化中占据重要优势。
3,中国经济总体上仍然处在良好的较快增长势头中。中国经济的增速仍然保持在6%以上,中国是少有的拥有巨额储蓄的经济体达到45%左右,国民储蓄率为38%左右。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应该在意识上适当地超前,否则将有可能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输给对手。在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法律问题上,应该抱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局部领域,要给新的技术打开一个窗口,让领先者不断地去探索创新。
读到这句话,莫名些感动: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领先的技术浪潮如此接近。
新常态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近年国际上描述发达国家经济与金融状况的一个常用说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发达国家的新常态。对于英国,美国等国,新常态意味着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比之危机前略有下降,这些国家在危机后的增长主要来自金融、房地产、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因此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大格局导致发达国家一大批低技能人群丧失了竞争力。综合分析,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国内政治民粹化,变革的矛头指向资本精英,那就是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同时,对于社会高收入人群的税收也会有所提高。
中国之外新兴市场国家的新常态。从2009年开始,当发达国家大规模推行量化宽松及其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大量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再加上中国经济迅速恢复所带来的对大宗商品需求的上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轮兴旺,蓬勃发展的可喜格局。因基础不牢固,从2013年年初开始,当美联储宣布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遭到了新一轮撤资冲击。所以基本主题是,在低增长时代寻求经济体制的改革,试图为新一轮的增长创造一个制度基础。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逐步调整。这些分析不一定全面,其原因在于,过多关注宏观经济表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
1,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三个,一是长期性的,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二是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三是居民消费。
2,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劳动工资率的持续上涨,尤其是蓝领工人的工资上涨,其背后原因是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殆尽。二是实际推进的结构调整,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劳动人口将实现60年来的第一次自由迁徙。三是居民消费的比重,服务业的比重均不断上涨。
3,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动力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层推动改革的能量。经济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三大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
4,国际经济领域中国要素的提升。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对外投资超过吸引外资,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