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一边诅咒“欺骗”一边又莫名其妙地想被骗!因为我们有个标签,它叫“Jian”。“我们”生气了:what fuck you 说啥?
场景一、走在街上,前面一大堆人聚在一起,理性告诉我们没啥事,但“贱贱的内心”总是期待着前面会有什么,思考之际身体已经不由自主地就凑进去了,到了跟前,你发现:围观者与我们一样,也不知围观啥……后来发现是两只猫打架,猫早没了,人却越聚越多。
场景二、泛滥成灾的负营养视频或直播,理性告诉我们99%是自编自导加你懂的……但“贱贱的内心”还有“不听话的拇指哥”已经被诱惑的标题或者勾魂摄魄的封面早已引诱了过去……我们消耗了5分钟注意力(也是消费既廉价又昂贵的注意力),怀着希望进来,带着失望出去,仅仅喝了一碗零营养或负营养的人工自来水。但好似自己情感获得了饱腹感。网络时空只是多了一道我们划过的痕迹:留下一条信息流,贡献0.0001元
场景三、夸张吸引眼球的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谓事件或故事的开头噱头(举个例:年薪百万职场精英义无反顾干起了外卖…或者年轻貌美单身女惨死在一乞丐住处…窝囊男一怒之下怒买百辆豪车…要不再直接点:你知道如何3天净赚100万吗…哇!疫情期间无事做,一对小情侣一天亲热88次…)
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这就是为了屡试不爽验证“好奇害死猫”这一窥探嗜好心理。可我们还真的屡试不爽一次次被带进如公式制作的一篇篇流量文……于是乎我们消耗(消费)2分钟的情感,让发胀的心理、充沛的洪荒之力终于得到了安慰与洪泄。情绪得以安息!深深吸口气,然后给出结论四个字:原来如此,四个字不过瘾再加四个字:不过如此。
场景四、不管是养生保健还是美容护肤亦或是日用产品,铺天盖地赞誉一片……理性告诉我们,这只是营销手段,可“按捺不住的躁动内心”还是买了回来,后来发现没有卵用……
我们不但心甘情愿被他人骗,我们自己也心甘情愿被自己欺骗……
场景五、每次喝多之时一定是最理性之时,真我的悔恨与忏悔,那一刻深信不疑自我的想法是真的。时隔不久闻到酒香,其中一个自我就老戏重演,总有一个合适的客观理由安慰另一个真我:就喝一点点。
就这一点点,喝醉了,真我出现了:自我,你又在骗我…当初我就知道你根本刹不住车的。
场景六、一对夫妻或情侣,其中一方已经灵魂飞扬,心系远方,可另一方仍苦苦哀求,希望挽回,在情感面前,自我一下子变得卑微,真我早就不知道消失哪里去了。下跪、自残、毫无底线的应允……终于矛盾暂时得到缓解,真我回来了,真我心里很清楚:这不长久。可自我却一直不肯撒手,直到惨死最后。
场景N……不能说了,“我们”来了。“我们”的情绪已经酿成,自我也即将发飙:
“我们”开始感叹:“我们原来如此!”
“我们”要告诉“你”、“我”还有“他”、“她”:“我们有个小名,它叫———J-I-A-N”
画外音:商业这个糟老头坏得很!巧妙利用了“我们”的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