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悄然火爆,大致讲述的是一个资深全职太太在35岁的时候遭遇“小三门”被丈夫抛弃,然后又重新崛起的故事。
现如今二胎政策开放,身边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在生了一个孩子,特别是第二个孩子之后,纷纷当起了全职太太。这部剧的播出,对那些安心做着全职太太的女人们而言,就像是一块石头丢进了池塘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
我这样在家,真的没问题吗?
我的老公,他究竟靠不靠得住?
我究竟要做哪些准备,才不至于在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
1、人生目标,不能定在别人身上
从小到大,从童话故事到街坊邻里。大家言谈间都透露着这样的一个信息:女孩子“嫁得好”比“干得好”更重要;婚姻,是女人第二次投胎。
甚至于很多家长 -- 就像电视剧里的“子君妈妈”那样,一旦自己女儿嫁了一个身家颇厚的老公,就认为自己孩子的后半生有了着落,可以高枕无忧了。
其实这样的想法,细想十分可笑。
如果一个女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嫁一个好男人”之上,而这个男人一旦变得不好了,那这个女人也就彻底失败了?
为什么女人要把自己幸福与否的决定权,放在别人身上呢?
更有甚者,为了能“嫁一个好男人”着实牺牲了不少!
女人和男人一样,都会有自己喜欢,并想要去追求的事业和人生目标。而当女人一旦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嫁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往往会为了这样的目标,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 ,去选择那些社会舆论所认为的,男人们所喜欢的,轻松、光鲜的职业。
而当一个人为了这样的目标,放弃自己喜好的时候。内心压抑的那部分,就容易产生一种不合理的欲望: 想要从男人身上获得自己无法实现、缺憾的那部分弥补。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都为了你,放弃了我原本想要做的那些事情,所以你要加倍对我好,加倍偿还我,才对得起我的那些放弃和失去。
天哪!男人们好冤呢!
“是我让你放弃的吗?是你自己好不?是你妈好不?关我什么事?!”
如此,婚姻关系就有了一个不平等情感期待的开始。
2、婚姻中的彼此,也需要独立与界限
你侬我侬,特煞情浓;
如胶似漆;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
这些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描写两个人深厚爱情的词藻。却在无形中给许多人设下了一个个甜蜜的陷阱。
咨询工作中碰到很多,像剧中子君那样,把爱人管得密不透风,一言一行,来龙去脉,甚至是一次朋友圈的点赞,通通要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牢固的婚姻关系,靠的是"管束"吗?
肯定不是!
这样做仅仅为了让自己安心,却要付出破坏双方信任感的代价!
密不透风的关系,会让人觉得不被信任,让人喘不过气,想要逃离。就好像抓在手中的沙子,手抓得越紧,沙子就漏得越多。
现实就像唐晶说的那样:没有自我的全职太太,生活状态只会越来越糟。而一旦身边的那个男人动了新的心思,大家又都一股脑儿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者责备这个男人: 背弃了与妻子的婚姻誓言,朝三暮四,没有家庭责任感。
婚姻,是两个人的婚姻。家中的那位太太就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如果全职太太的生活中,先生和孩子就是全部,就好比捆上了手脚被人丢在了河里,别人愿意救你,你就活,别人不愿意救你,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拥有孩子和丈夫之外自己的生活与追求,就不容易偏离生活的重心与关注点,既尊重了对方,也保护了自己。
3、生命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每当婚姻出现问题,很多人都会去拼命找问题,比如: 女人不够体贴,男人不够负责等等云云。想方设法地想要将两个人重新拉拢。
这样真的好吗?
根据罗伯特•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完美的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部分组成的。
激情,通常只存在于刚开始的18个月中。
“成熟稳定的爱”来自于:“亲密与承诺”的共同体。
如果婚姻中没有了激情和亲密,只剩下承诺的话,那就是一种“空洞的爱”,这样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一旦结了婚,两个人就一必须共同走完此生吗?
比如: 有的婚姻里出现家暴,有的在婚姻外有了如梦初醒的情感……
如今已不是落后的封建社会。此时“过分的责任心”反倒成了阻碍双方各自追求幸福的绊脚石。无爱的婚姻,便成了关押两颗自由之心的牢笼。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着,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行。
生命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一段婚姻的终结,并不能抹杀掉两个人曾经在一起时候的美好时光;一段婚姻的终结,并不能说明此生就是失败的。因为这何尝不是漫长的人生河流中,另一段美好的开端?
关键在于:将生活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怎么活都可以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