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能量偏弱,总是没精打采,对自己有些无力感,也说不上个所以然。沮丧之余,拿出学长给我台湾带回的《朝一座生命的山》,复读此书,寻求内心的平静。再次将书中经典摘录分享,感恩生命所有的馈赠……
佛像告诉我们,不要落入虚实任何一边,虚跟实才是完整的生命。生活是那尊佛像,生命是倒影,当我们真正能欣赏倒影的时候,生命就是圆满的,虚实之间,你就完整了自己。
生命追求的是完整,而不是完美。
佛的左手是接引的手印,右手是施无畏印。不要因为我执而让别人不敢靠近,不让别人感到压力畏惧自己,就是一种慈悲。
修道的人应秉持一种积极向善,充满希望的生命态度。
想要舒适,不想要改变,那是心的老化和弱化。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价值的肯定。你觉得这件事对你的生命有很大的意义,甚至是你成长的一部分,就会感到幸福。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当你有法喜,你就会认为那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有法喜的人看到的不是辛苦,是希望。
佛法不离世间觉。
自己的心自己做不了主,就会被烦恼带着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守住对的方向,每天都是积累。
化烦恼为菩提,就是要把世间的纠结困扰,都变成觉悟的养分,从烦恼中开出一朵花,去得到心的强大。
相对于"生命"的探索,我们一直在"生活"的这一端。可是内在其实是有一些不安的,因为你不断在追求各种人事物,追求当中有苦,得到之后失去,又是更大的苦。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生命的答案。
当我们从生活进入生命的思索时,就能发现认识自己的心。
生活,外求,物
生命,内求,心
唯有心够安静,才能看见本心之所向
信心如手。信心就像一双手可以让你拿到宝藏,那是你内在的小佛。他陪伴着我们,但我们忘了,一直向外追求。每天都要内省,去跟自己内在那尊佛对话,去看见自己内在的宝藏。
老树,总是安静地在每一天演绎一场生命的盛会。
树是我们一生的隐喻,树经历春夏秋冬,不同时节带来不同的滋养和变化。有时落叶有时花开,正是生命的实相。生命有枯有荣,当你沮丧时,或许可以想到,树也有落叶光秃秃的时节,但它也有繁华盛开的时候,它提醒每一个人,你必须要面对你的沧桑,面对你的繁荣,然后才会长大,直到成熟。
树向我们示范一个菩萨如何成为开枝散叶的林荫,有花,人家闻到香味就会靠近,有果实,会吸引其他生物,当你的生命是丰盛的时候,你才有分享的因缘。
丰富自己,分享自己。
生命有很多意外的风景,最初你以为没有,其实你有。只要愿意给它机会,你就会有。但我们通常不知道怎么给,想要掌控。于是,用世间教我们的,就像对成功的定义,以为有钱,有地位,就是成功,以为拥有很多物质的东西就是富有。然而,当你以外在定义的成功去建立自己的形象,却发现内心得不到安稳,放下执着,真实面对原本的样子,很多你生命里本来的东西就会呈现出来。
如何看待失败?或许当初确实是失败,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来所认定的失败或是没有做好的部分,其实都要重新定义了,因为那只是当时的观点。
允许生命通过,只要认知到它是一个错误,它就不是错误了。我们会怕,它是扣分。我们就是在这种恐惧下长大的,没有真正从错误中得到启发。
不试着掩藏什么,就让它存在,你会得到提醒,也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是生命的过程。
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不圆满时,试着先通过,不要去计较,不要停留在懊恼里,允许经过,去长出新的生命。
佛所透露的真理,就是他知道这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是"相有体无",表相是有的,却没有实体性。世间一切存在,你觉知得到,但不可能长期拥有它。它没法单一永恒的存在,需要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既然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只要其中一个条件被抽离,它就变化了。
来也不是真实的来,去也不是真实的去。
中观,生起不是真正的生起,灭去也不是真正的灭去,好好珍惜因缘,你会继续往前走,它也会继续往前走,一切都会改变。一旦它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要记得,放下……
照顾脚下,提醒我们留心每一步的提起和放下,把心思放在脚下,现在,而不是活得虚妄。
照顾脚下的路也是照顾你的心,用心走路,每一步都是安稳的。
它既是分界,也是连接,往外是红尘,往内是莲花,此岸是烦恼,彼岸是清静。
佛发现的真理是三个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这是诸法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的一生,如露亦如电,就是这样。
当你了解烦恼的本质也是虚妄的,转念了,它就垮了。
大雄宝殿,大雄的意思是降伏自己,降伏烦恼。
觉醒的第一件事是谦卑,当我们愈谦卑,生命才会愈广大。做一件比生命更长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