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书
读《﹤礼记>二则》中的第二则《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孔子说这段话时其情绪应该是激动的,对未来充满向往之情,这是他理想中的社会,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內容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人们安居乐业;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统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段文字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接着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表达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可期。全文按照总-分一总的结构详细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表达上,多用对偶,增强气势。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且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男有分,女有归”,简明有力,掷地有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加重了推理。这些偶句让文章富有气势。
就文章内容看。这种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很相似。就年代看,“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中可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快乐,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情景。大同社会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谐安宁多么相似。
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大同社会是经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剥削私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几千年来,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不懈努力追求著,像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受过它的启发。
“大同”社会的构想是我们国家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