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就是教师,怎么还有艺术可言?
有些教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但是岂不知要想当好一名小学教师真的需要“爱的艺术”。
教师这个职业其实是一种良心活,对于牙牙学语,无知懵懂的孩子们来说,刚离开父母的臂弯,来到陌生的学校,见到初遇的小伙伴以及生疏的环境,还有知识的学习等,他们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至于这个过程是快是慢、是融洽还是不和谐,除了家长的引导外,大部分还是取决于在校的老师们,需要老师们爱的哺育,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带领孩子们进入这知识的殿堂,欢乐的海洋。
说起师德,大家都知道它是教师工作的精魂,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其实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现在国家主张教师不得体罚任何学生,也就是不能打也不能谩骂,作为教师这些我们还是必须要做到的,毕竟孩子就是孩子,曾经我们也是个孩子,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其生理以及心理的不同表现,我们更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对待我们祖国的花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不同性格以及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的时期,这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要学生“乐且不忧,学而不厌”。
那怎么能做到乐且不忧,学而不厌呢?需要教师传播爱的艺术。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是不是教师不辱骂不批评不打就是好呢?如果只是一味的表扬,没有批评的声音,孩子会形成不良的恶性竞争或心理,如何平衡这也是爱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教师是个引导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爱。这里的爱指学生要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爱他人应如爱己。这就是所说的博爱,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知识是第二位的,要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修养以及习惯是很重要的。正如很多小学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课堂,为的也是传承中国的“礼”,学会爱别人,才能更好的被别人爱。
我教的二年级孩子们,非常可爱,当然也有淘气的时候,那都是孩子的天性。在我们的相处过程中,当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送我礼物———一首小诗、一幅画或者是手工制品,他们已经开始由“被人爱”变成了爱别人,爱他的老师、家长、同学等,这就是一种成长的变化,他们会爱别人了,这很值得欣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鼓励其克服缺点,变成优点,人和事情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从哲学的角度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教师要用爱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可以变得更好。
这也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另一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是志愿做真教育的人,学会尊重孩子(尊重这个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和认识学生们独有的个性,努力使学生成长和发展自己,而无剥削之意),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懂得自我反思,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甘愿做一盏明灯,为其指路,而不是铺路,学会做心灵的引导者。
综上,若想当好一名小学教师,我要不断的进行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学习,要加强师德修养,关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学会爱的艺术,真正做到育人先育己,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