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放映的电影,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对于露天电影应该都有很深的印象,因为它的存在,我们这代人才拥有了对露天电影的美好回忆。
儿时的乡下还没通电,家家户户都点着一盏煤油灯。在那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非常缺乏的年代,人们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电影队下乡放映电影。每当晚上有电影的消息时,我和小伙伴们就跟过年似的欢欣雀跃,奔走相告。放映队来了两个大箱子,里面分别装有放映机和发电机,我们围着两个箱子叽叽喳喳地议论,大家都知道,里面装的不仅仅是机器,还有令我们如痴如醉的人物和故事。
银幕是天黑之前在晒谷场挂上去的。通常是在地上挖两个坑,埋上两根拳头粗的竹竿,银幕白底黑边,四个角留有四个孔用来穿绳子,四根绳子拉紧以后银幕就固定在竹竿上了,竹竿上还挂着一个大喇叭。
我们这些小孩子一般都会提前到晒谷场占位置,到天黑时大家吃完饭,就会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邻近村庄的人们,也成群结队,赶来助兴。当看电影的人太多时,有的人就到银幕的背面去看,背面观众不多,位置可以随便选择,从背面看,字幕是反的,情节不受影响。
电影放映之前放映员先拿着话筒试一下音:“喂喂,喂喂。”然后就跟大家说晚上放的是什么片子,尽管片名大家早都已经知道。接着放映员就说下面请大队书记给大家讲话,鹅雷书记这时便郑重其事的讲起话来,大概是说形势一片大好,晚稻丰收在望之类的话。书记的话讲完了,放映员熄灭了竹竿上的那盏灯,嘈杂的人声顿时安静下来。接着放映桌上的台灯也熄灭了,放映机上两个转盘开始慢慢的转动,一道强烈的光束穿过夜空射向银幕,银幕上闪现出斑驳的黑白画面,闪电般的黑纹不停闪动,黑压压的人群中无数只眼晴正在紧紧地盯着银幕,“5、4、3、2、1”,《八一电影制片厂》,随着雄浑的音乐和闪闪发光的五角星,电影开始了。
《奇袭》、《鸡毛信》、《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等,这些不知看了多少遍的片子,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精神食粮。战争题材的电影倍受追捧,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催人泪下,反特故事片《秘密图纸》那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由于那个时候我们潮汕地区的普通话还没普及,放映员就边放映边用潮汕话讲解,那生动的语言至今我都没有忘记。(画面,一列火车徐徐进站,)讲解员:《秘密图纸》这个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广州市。(画面,火车的车厢里有一位戴眼镜的学者,旁边放一皮包。)讲解员:坐在火车上的这位是工程师李化,他那黑色的公文包里面装有99号的秘密图纸。(画面,镜头切换到广州火车站。)讲解员:广州的火车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画面,一位阿姨牵着一个小孩迎面走来。)讲解员:走过来的这位叫陆文惠…就这样,放映员边放映边讲解,让我们感觉到电影的通俗易懂,这也正是露天电影的魅力所在。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十分拥挤,各条村道都挤满了回家的人,大家打着手电,慢慢的移动着脚步,边走边议论着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头上是灿烂的星空,路边的池塘蛙声四起,村头的狗吠声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乡村小夜曲。
时光流逝,儿时的露天电影已经远去,现在想起来,一切还是那么的亲切,一切还是那么的令人怀念,这是一种带着乡愁般的怀念,多少还夹带着一些无奈和酸楚,但更多的还是纯真、温馨和甜蜜,但愿我们永远都会保存这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