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传下这技艺
黄昏里点起一盏灯火
是谁许下这诺言
大地上播下一粒种子
讲好传承故事,致敬工匠绝活
再现失传手艺,还原非凡中国
非遗技艺如痴如狂
精彩人生如诗如画
不疯魔不成活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有责任有担当
没有人能轻轻松松向前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家园
推土机年年作响,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高铁越开越快,在这个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五光十色的电子设备中。
电视机、电脑、iPad、各种精致昂贵的玩具,许多的孩子还没有在真实的世界站稳脚跟,就已经深陷虚拟世界。
我们的下一代接触自然的机会是周末爸妈开车的郊外游,是城市中心的公园,是小区楼下的花草。而家中的爷爷奶奶、父母想跟孩子们聊起自己的往昔岁月,却发现和孩子早已没有相似的生长经历。
工业文明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也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脆弱无比,现代生活的压力已经入侵孩子的生活,但钢筋水泥铸成的高楼,却不能隔离孩子与自然的亲近。
当你和孩子说起粤剧昆曲、灯彩年画、高跷唢呐、太极蹴鞠,孩子是否一头雾水的望着你?
当孩子读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入屠苏”亦或是“处暑无三日,新凉值万金”时,是否无法切身理解诗词的意境呢?
当孩子看到非遗人妙手生花的技艺,精妙绝伦的非遗产物时,他是否读懂了非遗传承的责任与坚守?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引发孩子对这些逐渐淡去的文化的关注,从而让孩子重新思考自己读书的意义,能让孩子把目光和兴趣从手机、电视、电子游戏中移开,回归到我们身边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文化。
希望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绘本能给你们的亲子阅读一个好的开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孩子热爱生活、积极创新,有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中国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如果将一个人的成长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婴儿的呱呱坠地便是树种的入土,幼儿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们吸收最初也是最具本质性的文化养料。
在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非遗文化传承塑造幼儿人格。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庚续。
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会产生新的文化特质,特别是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封闭的、单一的文化类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文化群落。
文化浸染彰显幼儿个性。
越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成员,才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找到文化自信,确立本民族的文化优势,树立本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在的民族气质、东方智慧和价值取向,生动体现在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之中。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将中华民族文化中易于幼儿接受的部分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就能够在“游艺成乐”、“以文化人”中培养、滋养新一代民族成员,使幼儿从小深深铬上民族文化的印记,凸显民族鲜明特征。
文化交流增强幼儿自信。
信息时代的文化交流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尊重文化多样化,了解文化异同及其变异,是培育民族胸怀的重要课题。培养幼儿既了解、热爱本民族文化,又熟悉、认知异域文化,是避免民族狭隘主义的根本路径。
古西楼书之道——“乐生活”相关读物
-关于作者-
十三安,非虚构写作爱好者,新闻学在读。
监制:西楼
编辑:十三安
图片:来自网络
在古西楼书屋『读书、喝茶、沙龙、发呆』
读创生活之美|古西楼24h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