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两年前,手游《王者荣耀》还没问世,而网游《英雄联盟》早已收获了大量小学生玩家,我受领导委托,上门去辅导一个沉迷于《英雄联盟》的小学生。
我知道上门辅导这样的行为很不专业,但也只能勉为其难。
我的辅导对象是一个刚上五年级的小男生,在自己的妈妈任教的学校读书。从上个月开始,这个小男生就以各种理由不去上学,整天窝在自己的房间里玩《英雄联盟》,已经达到了不怎么正常按时吃饭,能不洗澡就不洗澡的程度了。
这样的情况严重吗?
如果按临床上对网络成瘾的鉴定标准来评估他,上网时间方面,以他的年龄,无疑是超标的;网上行为方面,他除了玩《英雄联盟》就是看别人玩《英雄联盟》的直播,可以说毫无节制;心理和行为方面,当他的爸爸强制断了他的网络之后,他的反应是强烈的,摔东西,发脾气,不吃饭,逼得他的妈妈不得不又把网络给他恢复,可以说并不正常;生活事件方面,他已经辍学一个月了,和自己的同学朋友根本不来往,无疑已经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从以上分析来看,似乎已经可以评估他为网络成瘾了。
但是,我进了他的房间后,他能停下来和我聊,且对答基本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思维特点,又似乎并没有达成网络成瘾的程度。
二
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回学校读书?
他说,因为英语太难了,他学不下去。
我又问,为什么喜欢玩《英雄联盟》?
他说,因为好玩,他希望以后能够成为职业选手,以此赚钱。
我再问,平时和你爸妈相处的时间多吗?
他说,爸爸基本不回家,妈妈是老师,每天都很忙,也没什么时间管我。
你看,问题似乎逐渐清晰了,根源在他爸妈那。还得找他爸妈聊。
一聊,爸爸说,我在外地赚钱,真的没法每天回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他妈妈管就行了。妈妈说,我在学校每天管那么多孩子,回家还要管自己的孩子,我真的管不过来。
心理学者李松蔚在《一个孩子的网络成瘾》一文就提到:
当家里没一个人好好搭理孩子时,他们只能去找iPad了。
这个逻辑其实非常好理清:家里没人搭理我,我得吸引人注意我。于是产生异常行为。家里人因为我的异常行为注意我了,原来这招管用,那继续用。用着用着还发现,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且别人还能以此赚钱,那还上什么学啊,反正英语我也学不好。
三
那是不是意味着,该改变的是父母,孩子就不用心理辅导了?
当然不是。只不过,只是父母改变,或只是孩子改变,都不如全家人一起改变来得快。
杨永信和豫章学院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除了那些令人发指的邪恶行为,更为重要的其实是,他们把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生生割裂开来,将父母应该负起的责任强制剥离。
这就不是戒网瘾,而是毁人性。
四
加拿大临床心理治疗师黄蘅玉在《对话孩子》一书中写道:
“那些沉迷于电脑的青少年中,许多人极有天赋。将来,改变社会、推进科技发展的天才或许就在其中。
我常与家长们谈论有关青少年电脑沉迷的问题,与家长面对面讨论如何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该有的社会功能。我认为,光靠心理健康工作者去做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或两者皆而有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支持。”
那么,家长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
一个人的成长,他需要一个真诚的环境,需要被无条件地积极认可,需要被接纳,需要被倾听和被理解。
我们作为家长,能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环境吗?
如果我们的孩子已经沉迷于电脑,沉迷于网络了,我们能忍着不和他们谈网络游戏的危害、上网时间过长的害处,而是去谈论他们的特长、他们的成果、他们的喜好、他们的梦想吗?
当我们为我们的孩子着急时,能不忙着惩罚他们,而是先和他们约法三章,再和孩子一起承担违反规定的后果吗?
当我们的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时,我们能不能及时肯定他们,给予相应的奖励呢?
五
文章开头的个案,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是去辅导孩子,而是去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改变,需要他们的参与。可惜,两位家长都是一个态度,就是不愿意自己先改变。
那我只能专注于孩子身上了。后来,孩子还是回到学校读书了,可是,他曾经与我对话时眼睛焕发出的光芒,我再也没有从他身上看到。
为人父母,真的不易,愿你能和我一样,主动一点,走进孩子的心里,别让我们的孩子,沉迷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