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一夫教授、陈彦军副教授指导,王椿升老师主持的闲云斋大讲堂在三亚学院书山馆四楼国艺研究院开讲。来自管理学院的邵彦同学主讲《道德经》第六十到六十二章。
第六十章
壹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贰
翻译
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鬼怪起不了作用;不但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侵越人;不但神祗不侵越人,圣人也不去侵越人。鬼神和有道者都不去侵越人,所以德会归于民。
叁
讨论
怎么理解鬼怪、神明和圣人之间的关系?
鬼怪和神明之间都是源自于人们内心对于未知的恐惧,而君王如果能够运用清静无为之道去治理天下,并在社会发展偏离大道轨道的时候以真朴自然的大道规律为指导去干预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发展能够复归大道;自然而然,鬼神就不会被人们所恐惧;因为未知事物在圣王的治理之下,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因而不会去冒险探索未知的事物。而更深一层来看,鬼怪代表着大道之中“阴”的一面;而神明则代表着达到之中“阳”的一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正是因为圣王治理天下让天下阴阳交泰,所以鬼神才不会去侵扰百姓。进而让大道通过道德这一外在形式在百姓心中流传,从而让百姓心中怀揣大道,这样圣人也就不需要去干预社会的发展了。而这一切的前提,都在大道能够把控着社会的发展。
第六十一章
壹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贰
翻译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刚强,因为静定而又能处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可以会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有时(大国)谦下以会聚(小国),有时(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过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要求容于大国。这样大锅小锅都可以达到愿望,大国尤其要谦下。
叁
讨论
大国与小国之间应如何进行交往?
大国和小国之间应当做到互相谦让而不是相互指责甚至是互相发动战争。这样大国或许是可以得到土地了,但是大国却失去了被占领小国民众的民心和在其他小国的威望和名声;如果是小国去挑衅大国,那会招来灭国的祸患。而大国同小国之间没有根本上的矛盾,大国想要是威望和名声,小国想要的是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以求生存和发展,所以相互谦让有利于大小国之间达成各自的愿望,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大国的统治者要足够的仁慈。
第六十二章
壹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贰
翻译
道是万物的荫庇。善人的珍宝,不善的人所赖以保全。
嘉美的言词可以用作社交,可贵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把道给舍弃?所以设立三公,虽然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用道来作为谢礼。
古时候重视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岂不是说有求就能够得到,有罪就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人所贵重。
叁
讨论
为什么说探寻到大道的本原之后哪怕是有罪之人也可以免除罪过?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第五十章》)。因为得到大道的本原也就能够避开祸患的所在并保全自己。同时,得到大道的本原也意味着个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这个时候俗世的法律已经对圣人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国君在知道自己国家的监牢里面关押着一个圣人,又岂不羞愧于自己国家没能治理好才导致这种阴阳颠倒现象的发生?
总结环节
首先,第六十章在向君王陈述治国之道的同时,也向君王陈述了运用“道”的本原治理天下之后社会发展的景象和对于百姓的作用。其次,第六十一章则是向君王说明大国应同小国之间应当是友善的进行交往,这样才能够得到盟主的地位进而能够九合诸侯,而不是侵略小国来满足自身的征服欲望。最后,第六十二章则是阐述对于个人而言“道”的重要性,只要探究清楚大道的本原,就能够将自己从犯罪的苦痛之中得到救赎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圣人的级别,并进而能够避开祸患以保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