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真心之智慧性
从古至今,人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人所面临的最难解决的,于生命最关切的问题,却是物质力所不逮之问题,如安身立命之道、人生终极关怀等等。这些问题也并非由于缺乏知识和科学技术导致,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生命问题也同样日渐突出。从根源上看,是因为人缺少一种比知识科技更本质的生命智慧,真心被掩蔽,其本有的生命悟性不能显发,无法洞彻生命的意义与真相,也无从得知宇宙的真相,只能生活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世界的分隔状态中,陷在自己的心灵囹圄中。
对于智慧的释义注解,传统文化中俯拾皆是。《管子》言“四时能变谓之智”,意指智是一种应变的策略与聪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中,智德非常重要,其中既包括知识,也包括智能。《论语》中有多篇涉及“智”的言论,如樊迟问智,孔子回答“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此处“智”所指,应是一种理性认知,是与鬼神信仰之感性迷狂相区别的冷静理性,而“智者不惑”“智者乐水”“智者动”等语句,涵盖了知识与智能之意。另外古人还将智作为“圣”解,认为智是圣人的标志。孔颖达《孔疏》言“圣者,通智之名”,认为圣与智具有相同含义。圣人的智慧究竟如何?《艺文类》言:“圣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也。”圣人的智慧是通达天地万物,知晓一切情状。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实际上说的正是一个人的智慧增长的过程,从学习知识开始,渐渐达到“知天命”,再到“耳顺”,耳顺非单指听力,而是指耳朵听到心中随即明白,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智慧境界。
佛家所说智慧,名为“般若”(Prajñã),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圆满的知识”,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识能力。通常它是表示从超越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事物的智慧。在翻译经文时,并未将“般若”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智慧”,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差别。佛家认为般若是真心中原本具有的智慧,真心显发,智慧即现,则能通达无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智慧: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五、法界体性智。
(待续)
附:作者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凉州词》《爱不落下》“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著作:《一个人的西部》《大师的秘密》(8卷)、《佛陀的智慧》(3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本)、“雪漠心学大系”《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雪漠心学概论》《雪漠智慧课程》等;文化游记:《匈奴的子孙》《堂吉诃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