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日更,建议先在公众号上更,打造你的专属领地。
关于ip,个人品牌,网络上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教程号称来帮助你打造个人品牌。
品牌这个东西,好像总与商业价值相连,那些真正成为品牌的,早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正在闷头发大财呢,哪有心情来停止赚钱的脚步,把精力放在教课上。
品牌的魅力就在于个性、特点,复制不了,也效仿不了,和一个成熟的品牌争市场,自然也得不到多少好处。
现在各种写作平台太多了,海量的写手涌进浪潮中,期望着爆出自己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事与愿违,只有少数人掌握了流量密码。
这些掌握流量密码的人真的很厉害吗?
当然,除了他们自身在内容打磨上的努力,还有机器算法,推荐机制,这个就玄了,谁也无法搞清楚到底怎样获得更多的推荐。
也有人说细致打磨内容,就会有出头。
但我们也要看到,很多人把高质量内容与流量挂起来,流量推荐大,内容就是大家喜欢的。
这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
给流量的内容就是好内容吗?一部分喜欢的内容就是值得下功夫研究的内容吗?
为了写出更吸引眼球的内容,我也报了什么强化班,一些所谓的内部工作人员作培训,教你如何在平台上解锁更多权益。
这都是规则上的一些事情,有的为了流量,开始研究市场,什么火爆追什么,追热点,蹭焦点,一天时间大部分盯着各种网页找什么新奇的内容。
如同,你在一片森林里,寻找哪些树木才是好看的,可以用来当盆景的材料。
眼花缭乱,头晕脑胀。
当然,追热点,一切向流量看齐,都是个人的选择,也无可厚非。我想提醒的是,如果可以,如果能不为那些所谓的流量过多的牺牲自己真正喜欢的内容,还是多一些时间用在自己真正原创的内容上。
其它平台都是各尽期能,群魔乱舞,公众号却是一个相对私密、清静的所在。
这种感觉,只有在其它平台上写过一段时间,再回到公众号上,就能有明显的感受。
我在一些平台上,发过文字、照片等,也尝试过跟踪热点,向大咖学习,有一段时间,参考大号的内容,他们写什么主题,我也写什么主题,每次都要花费很多时间找内容,琢磨切入点,这本身就占去了我大量时间。
当然,结果也是不太理想,这里的理想指的是流量数据不好,没人看,没人关注。
这种关注是不是就是大家说的存在感?
人人都需要存在感。当没有从其它方面有获得感时,只有从数据上找存在感了。
当再次回到公众号上时,写作的心态也完全变了。
这种感觉很奇妙,之前我也分享过这种感觉。
只是从写作平台的首发换到公众号上。
每天清晨,第一时间打开公众号写作平台,写完之后再发到其它平台,只是写作的平台换了一下,发文章的顺序换了一下,感觉却大不样。
公众号可以看成个人资产。
是一个学习、思考、总结、分享的资产。
在这里可以让个人的成长进步更有效,也能受到激励与促进。
时至今日,很多人说公众号的红利时代早已过去了。
这个大可不必纠结。
公众号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是一个能让 我们学习、生活更丰富更有意思的工具,这也是公众号的价值之一。
有的可以把公众号运营成一个公司,有的也可以把公众号当成一个精神家园。
在公众号上连续写了60天后,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
这也许是因为我对公众号没有太多的期望吧。
完全把它当成一个学习思考的辅助工具,把每天学习、思考的最新内容及时和大家分享,不断地促进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
形成良性循环和习惯。
日更了60天,如果非要写上三点感受,再展开讲一讲,这篇文章又要啰嗦很长时间了。
还是简单说三点吧。
一是当成学习思考的辅助工具。
不要在乎多少人关注,多少人阅读,只在乎把自己最有营养的个人所学所得分享出去,如果有缘能给别人一点能量,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把主要精力围绕个人学习、成长去展开。最近我在看投资方面的书,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学习这个领域,去实操,因为主要精力在实践上,也没有在乎写作展现出来的数据了。
当然,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你有其它搬砖方式养活自己,如果你想通过写作赚钱,就是赚流量什么的,那专注研究搞流量也没什么,毕竟解决生存问题最重要。
二是有了想法就写,写完就发。
我比较懒,懒到写完就不想再读一遍,因此,这要求我每一字敲下来要尽可能的精准。
总之,每天不存稿,写完就发。有时间了会回头改一改,再发到其它平台上。
这种方式可能更容易把写作坚持下去,内心不会那么抗拒写东西,也会有更多时间用在玩上。
三是重复下去。
写,重复的写,无论什么内容,写下去,发出来,重复这个动作。
至于结果,反正差不到哪里去。
早安。
开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