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1
今天跟大家拆解的这本书,我把它定义为工具书,因为书本里面详细描述了如何让孩子“听话”的秘诀,而且是可以实操,可以拿来就用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去用。
青春期前,我们处于说话孩子却不听的阶段。
青春期后,我们处于想跟孩子说但他们却拒绝沟通,而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很多熟悉我的朋友经常在听我分享教育孩子心得后,跟我说一句话,“那是因为你家孩子听话啊,我家这个就不行,很不听话”。
讲真的,这真不是天生的,这是花了心思后天训练出来的,专业点说,这是需要沟通技巧的,而且越早开始训练,效果越好。
这个方法后来在妹妹身上我再次得到验证,进而我开始在托班孩子身上,以及五岁多孩子身上也在不断验证,哪怕是第一次见面的小朋友身上也是非常适用。
这个方法就是来自今天要拆解的这本书,多年前看到的这本书,凭着感觉尝试着用的方法,居然在多年后让我惊奇得发现,这些方法,太有用了。
这次拆解本书,跟大家进行简单的分享,其实这本书是可以作为沟通技巧的系列实操课去进行拆解效果会更加明显,所以,我也期待自己能够早日做出这个实操课,把它带给大家。
第一篇章里面,作者把感受放在了第一位,因为,所有的沟通一定是基于感受对了,才能更好地推进下去,尤其是面对孩子
感受对孩子们有什么影响呢?
比如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些理念
*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哎呀,没关系,破了就破了吧,再买一个”
*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常见忽略感受的对话,你觉得熟悉吗?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紧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你和孩子的对话,有类似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