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者”,是对自我人生、教育和文化的自觉也。
任勇老师在自序中说,好的教师要做步入新境的觉醒者。初读时,只觉字字凝练:教慧、无形、开放、文治、德能并重、教有主张······这四大类共六十个新境只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可是当沉下心,细读慢品时,就领悟到其中的深意了。
我已经教书三年了,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手足无措的痛苦,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抓大放小重大局,从理想主义的幻灭到实用主义的跟随,经历种种酸甜苦辣,见识各样稀奇古怪,心态早已经是过尽千帆的淡然。书中这样一句话却瞬间让我警惕起来:“班级管理中的人治,指的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而是把学生看作管教的对象,把班级看成我的班级,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自己的灵感处理班级。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权利,参与的机会也很少,更谈不上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服从的状态中。”这不正是我所带的班,在初三阶段的真实写照嘛!
人们常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一个好班级,因为班主任无论是在教学计划的执行或学生成长的引领上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一直自诩自己是“法治”和“人治”并行的班主任,既有班规,又有人情。在初一时,我常展开班规学习主题班会,进行小组分数量化考评。一度有学生被量化分数吓得不敢来学校,因为觉得自己迟到的次数太多了,扣分太多,无颜面对组员。初二是学生的分水岭,积极的同学为了挣分拼尽全力,对自己不自信的同学则以躺平安慰自己,班级也确实常有问题学生出现屡教不改的情况。而这两年,我都以一种“我们是素质教育,学生的出路不止考试一条”的说辞安慰自己。到了初三,到了一切都要看分数的时候,我才发现,之前的“事前强调,事后检讨”的处理办法行不通,我转而公开表明,一切以中考为重心,所有破坏班级学习氛围、影响老师上课的行为将严惩不贷。此时,师生之间都默契的放弃了量化考核,变成了只要我在,万事顺心;我一不在,分化严重的情况。初三,累了我,也损了之前的形象,学生对我的看法也出现了两极分化。
任勇老师说,在班级管理上,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摒弃“人治”,精通“法治”,追求“文治”。依法治班,就是建立班级的规章制度,增强师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就是师生自觉用规范来约束自己,来摆脱动物的自然性而具有社会性的人。法治是刚性的,文治是柔性的。文治,就是以文化引领,依靠人文关怀等手段调动、激活行为主体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追求主动发展,着重满足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
回忆过去,初一初二的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在实施“文治”,我和学生会进行思想的交流,会有价值观的探讨,会有感情的互动,不用过多的分数成绩作为谈话的结尾,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和安慰。学生那时也愿意给我写信吐露心声,做错事了事情也愿意主动承认弥补。初三的学生更是在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我却把重点一味放到了学习方法的指点和学习心态的调整上。就算有压力疏解的班会,业主要针对中考。如今想来,确实是在育人的心态上走了“回头路”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也就常说的,“心态决定一切”。优秀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为学生健康成长“架设心桥”。
当代学生在心理上有诸多矛盾:思想上的开放性和内心的闭锁性;目标上的时代性与需求上的享乐性;认识上的自负性与情感上的自卑性;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分析问题的偏激性;行动上的独立性和生活上的依赖性;意识上的自主性和处事上的自私性;思维上的求异性和心理上的逆反性;交往上的广泛性和情感上的冲动性。这些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非常鲜明的展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谈举止当中。优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要想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任勇老师也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有需要有所涉猎。如此,才能在面对学生矛盾内心时,寻找到“破解之策”。
“觉者为师”,发现问题;内心觉醒,追求突破;行健致远,方可步入新境。由此观之,通往觉醒的道路,非读书自省修炼不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