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出来后,火爆了全网,甚至一路火到了全世界。
这首歌复杂的隐喻和难明的指涉,引得人们纷纷“索隐”“猜谜”,各种解读纷纭,试图解释这首歌的内涵。
其实这首歌告诉我们探索自己才有意义。
这首歌取材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罗刹海市》。
在原著中,罗刹国是个以貌取人、美丑颠倒的诡异之地,而海市则是如乌托邦般美好的理想国。
蒲松龄借这个虚幻的故事,表达自己终身不遇的感慨和对丑恶世俗的愤恨。而这个故事在今天,依然能让如此多人心有戚戚,是因为写出了人类共同的困境。
1、身处污泥时,堕落来得比想象中容易。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
《罗刹海市》的故事,可以简单理解为少年马骥的一场奇幻漂流。
他在航海中,被飓风吹到了一个叫做“罗刹国”的地方。
这里的人以丑为美,并且越丑的人官职越高。“美丰姿,少倜傥”的马骥,反而被视为异类,引得一众围观和指指点点。
为了能被国王接受,当地人建议马骥用煤涂面,扮作张飞的模样,以此来愉悦国王、获得恩宠。
马骥一开始严词拒绝,表示自己不愿意扮丑来图谋富贵。但耐不住对方的游说,终于还是同意了。
果然,国王见到“貌如张飞”、且善作靡靡之音的马骥,认为他才貌双绝、颇有雅好,于是大喜过望。很快,马骥就被赐予了他官职,并恩宠日益。
在这样美丑颠倒的环境下,即便是一开始清清白白的马骥,也不自觉沾染了污浊媚俗的习气。
换句话说,每一个环境,都有它运行的法则。
无论这法则是高尚还是低贱、善良还是邪恶、公平还是偏颇。只要顺水推舟,就能如鱼得水。
区别在于,我们是选择融入环境,还是换个环境。
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人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生物,总能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中,将自己改变成容易生存的样子。
仔细想想:
当同事都靠对领导溜须拍马混得风生水起,你是否还愿意脚踏实地前进?
当对手靠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你是否还愿意不争不抢靠实力公平竞争?
当身边的人都劝你别太耿直、学会变通,你是否也会暂时放下自己的原则选择屈服?
蒲松龄借马骥之口告诉我们:在污浊的环境里,变坏比我们想象中更容易。
2、理想的世界终究只能是海市蜃楼
马骥虽然经历了短暂迷茫,但很快清醒了过来。罗刹国污浊虚伪的环境,终究让他无法忍受,他没法戴着自己都厌恶的假面生活下去。
于是他离开罗刹国,来到了一个叫做“海市”的国家。
海市在大海之中,由龙君统治,与罗刹国的美丑颠倒不同,这里堪称梦想中的国度。
海市不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国君还对马骥的文采推崇备至,甚至将美若天仙的公主嫁给马骥为妻。
从罗刹到海市,马骥的生活可以说陡然翻转。金玉满堂,娇妻在侧,一切都似乎美好到无可复加,但马骥却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满足。
他始终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最终,他还是离开了这个完美的乌托邦。
其实就像那句话说的:“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生活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也许是一份看似有前途的工作,也许是一个看似完美的伴侣,也许是一个看似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我们选择放弃,身边一定会听到各种声音。他们会说你不懂珍惜,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有的是后悔的时候。
但这些所谓“为你好”的话,都无法真正帮你承担选择的责任。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这份工作,是否会让你年纪轻轻就百病缠身?
这个伴侣,是否因为冷漠装傻而让你频频发疯?
这个机会,是否会要你赌上现有的一切,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结果?
这些都是只有你才知道的事,也只有你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3、明白你是谁,才是人类根本的问题
歌曲,最后那句才是内核,它触及了人类根本的问题。
罗刹国听起来虽然天方夜谭,但颠倒美丑、媚上求荣的面目却让人毫不陌生。
生活中工作上,总免不了遇见那些想靠歪门邪道走捷径的人。
但在对他们感到不齿的同时,你是坚定地和他们划清界限不屑一顾,还是在逐渐的浸染中与之俱黑?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内有房外有车的情况,有时我们是不是不得不向外界妥协?
当身边的环境如罗刹国一般不见天日,周围都是不知自己是驴还是鸡的“马户”“又鸟”。是该放下隐忍,转身离开?
人虽然是欲望的动物,却不该成为欲望的奴隶,我们可以适应环境,但也会被环境改变、同化。
在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真正守住最后那条红线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等到陷入泥沼,变成“两耳傍肩三孔鼻”的怪物,就为时晚矣。
而相比远离污浊,远离“理想国”更加困难。当你拥有了世俗称羡的一切:金钱、地位、爱人、家庭,但这并非你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你是否有勇气选择离开?
其实,人生一世不是为了成为什么,而是为了活出自己。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不让自己成为罗刹,也有离开海市的勇气。
某种意义上来说,海市是蒲松龄理想中的地方。但他也知道,这样完美的地方,现实中并不存在。
我们只能在自己心中保留一方净土。正如那句话所说:“知世故而不世故,历世俗而弥天真。”
现实中的选择可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回归到内心,我们至少都可以在心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国。
所谓,岁月不问来时,心安即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