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回 贾让上治大河三策 耿育书为陈汤鸣怨|大汉雄风|通鉴演译

骑都尉平当,被委派主管治理河堤事务,上奏说:“古代的九河,现在全都堙灭难寻。按儒学经义记载,治水有决开堵塞的河道、深挖河床等方法,而没有高筑堤防、约束水流的记载。大河从魏郡以东多次决口泛滥,河道摇摆不定,天下百姓是欺骗不得的。应该广泛征求有浚川疏河能力的人。”哀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待诏贾让上奏说:“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人修筑城郭,安定人民,垦殖经营,一定放弃在川泽汇聚之处,而选择水不能淹的地方。大河不修堤防,小河可以流入。在地势低下的地方,利用山坡修筑围坝,形成湖泊池泽,使洪水可以得到拦蓄,水面宽阔而水流缓慢。大地上有河流,就象人有口一样,修筑堤防以防止河水泛滥,就象塞住小孩的嘴以制止他啼哭一样。这样虽然能很快止住孩子哭泣,但孩子的死期也就到了。所以说:‘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善于治理大河的,决开堤防,让水自然流淌;善于治理人民的,让人民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修筑堤防,大概兴起于战国时代,以堵塞百川,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齐国与赵、魏以大河为界,赵、魏两国濒山,齐国地势低下,于是在距大河二十五里处修筑堤防。河水东下到达齐国堤防受阻,则向西泛滥,使赵、魏遭受水灾;赵、魏两国也在距大河二十五里处修筑堤防,虽然采取的不是正确的方法,但河水能在河床正常流淌。洪水来了又走了,淤泥沉积成为肥沃的土地,人民在上面耕种,或许因为长时间再没有发生水灾,于是慢慢兴建住宅,遂成村落。如果洪水来了,漂没田宅人畜,人们就把堤防修筑得更高更多以自救,然后慢慢地把城镇迁移,排除积水,居住下来,发生冲淹的事也就自然的事了。如今大河堤防,近的距河仅数百步,远的有数里,在旧有的大堤之内又修筑数重堤防,人们居住其间,这都是前代的排水设施。大河从河内黎阳至魏郡、昭阳,东西两岸都互有石筑的堤防,迅猛的洪水受到石堤的阻挡而急剧回转,百余里之间,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变道。挤迫到这种程度,人民自然不得安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