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而行,抱团发展
关于绵竹市集团化办学,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打造优质学校群,缓解“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首要选择。
在镇江和南京,我们都看到听到了,中国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已经通过行政命令全面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集团化办学使得为数不多名校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得到激发和扩张,破除了人民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有效调动区域内各成员校相关教育资源,盘活师资队伍,达到资源共享、管理一体化,促使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办学效益发展迅速,生源快速增长,学校周围房价飙升就是办学效益好的最好例证。
随着“三高三地”新绵竹建设目标的响亮提出,我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的迅速开展,绵竹教育也已经从高位发展步入优质均衡发展的“攻坚段”。通过这次江苏学习,我们更加明白: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扩大绵竹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集群,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缓解城区学校学位紧张难题,促进绵竹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绵竹正在试行的教育集团大西街小学共同体、紫岩小学共同体所取得的办学效益提升,以及“1+4”教育联盟、名校长工作坊等非正式教育联盟对成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说明,加快绵竹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推广,是适应新形势、突破旧思维、取得新发展的必然首要选择。
二、实施集团化办学之初,要先做好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母校要做好文化引领,把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承给子校,但子校又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保持自己的个性文化特色。
就绵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来看,我们自己的义务教育其实还是做得很好的,在全省都还是小有名气。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每所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一些学校之所以在逐步弱小,生源越来越难,其实和城镇化进程有直接关系。所以今后集团化教育不论是城市学校引领农村学校,还是优质学校组团薄弱学校,一方面引领学校要做好教育集团整体顶层设计、文化打造,让母校的文化影响子校文化,子校要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母校文化,做好提档升级,激发学校新的文化活力,助推学校发展。但子校要保持原本的文化根基,不能全盘接受母校文化,子校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可以脱离母校,甚至可以成为母校,重新组建新的教育集团。
三、集团化办学过程中要注意母校和子校之间的管理冲突,教师融入之间的相互冲突,要有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和应对冲突的协调措施。
名校带动薄弱校,母校带领子校,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扩张,根本目的是办学质量的提升,名校带动产生更多的名校,最终成为一个名校集团群。最困难最关键的可能还是内涵管理的衔接、融和和优化。
母校内部、子校内部、母校与子校之间,子校与子校之间,都是存在利益冲突的,形成办学集团也就是把利益冲突更加扩大,甚至增加了新的利益冲突,那面如何管控好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在办学目标、文化融和、制度体系、管理分工、课程课堂体系、教师培训、考核奖励、评优晋级等等方面要有一个协调运转的好做法。
四、办好教育,办好学校要有理想和情怀,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就没有办不好的学校。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万代红,是九所学校总校长,加在她头上的桂冠、荣誉太多了,但她就是那么一个衣着朴实、平易近人、充满智慧和高尚品格的校长,她没有争待遇、要福利,她一生为之倾情浇筑的就是教育,她立志为了儿童、支持儿童、成就儿童,她这辈子不忘初心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南京拉萨路小学教育集团分校方兴小学执行校长陈宁在给我们介绍时说到,她和同伴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原来上班十分钟赶到,现在要一个多小时。而待遇呢,就只是多了每月一百多的补助。但最终,陈校长她们坚持下来了,而且把方兴小学办得越来越好。
我觉得,这里很多校长和老师的精神境界已经超越了物质追求,她们是真正有教育情怀的人,她们从事教育工作,是真正的把理想融入其中。南京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党支部书记倪晨瑾在向我们作介绍时说道,对她影响最大的她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担当。
她说:“我的每一份工作都是服务工作,但每一项我都努力做到极致,做到一定高度,这就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提升了自己的层次。”
倪特这段话给我的感触最深,每个人的成长就是在干事创业中干出来的。不但要找到自己的角色,还要明白角色的责任与价值。即使领导让我去跑腿,这也是成长的平台,也有担当的价值。
五、学校最终不能靠分数生存,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是正途。
在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我们聆听了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芮火才校长的办学思想分享,他对教师队伍创新精神培养让我感触很深。
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目标提出后,教育被提高到更高国家战略层面,十九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更是自华为、5G等高科技领域被美西方卡脖子后,痛定思痛的国人开始更加思考教育的责任与方向。
于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被纷纷提及,其中,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呼声高涨。培养创新的学生,谁来培养,当然是老师。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老师,如何培养出创新的学生?
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多不在教育岗位,所以国家、政府应该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岗位,让最具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像我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大多没有接受更高层次、更系统的知识与能力培训,过早进入工作岗位,而使得创新能力仍有欠缺。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我们,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在创新上,整体上是普通的,普通的我们可能也只能培养出普通的学生。
当然,我们要尽量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培养、提升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就要靠我们的再教育了。一是老师要主动不断更新观念,不墨守成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人才观念等等;二是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不学习的老师是停滞不前的,是不负责任的,是培养不出创新学生的,除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还要更广泛学习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老师要有水平,肚子里要有货,才能让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才赢应对越来越聪明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三是老师要注重培养创新的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善于思考、乐于创新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要搞懂弄清楚。明白了方向,就有行动的力量。
永葆理想信念,坚守教育会变得容易而且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