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开始并不是没有干劲儿,但是经历了多次都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人就会失去干劲儿,无法再积极的行动起来,这种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
有些孩子自暴自弃,直接躺平,他们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反正好事情都不会发生变化。他们一旦陷入习得性无助中,就很难产生“下一次可能会成功”“试试别的方法”的想法。这种想法是怎么造成的呢?
一种是发生在“否定环境”的家庭中。这样的孩子做任何事都得不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只是在麻木的听从父母的“指示”,并机械地执行。他们完全不会启动“自律”,因为自己发挥的事情,自己无法兜底。他们会选择一切听父母的“他律”,反正都是按照你们的要求做的,即使做错了自己的责任也有限。一旦自己不愿去主动想办法做事情,就陷入了“无助”的状态。
不仅孩子如此,大人也是这样。大人在工作中,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虽然不会有人手把手地告诉你该怎么做,但如果自己无论如何努力,结果总是被批评指责,那他面对后来的工作安排只能选择消极怠工,因为他明白干得越多错的越多。
另一种发生在“自由环境”中。这样的孩子虽然没有被压迫,但因为做事不得法,或这选择目标本身就超出了能力范围,而屡屡受挫,最终陷入“无助”的状态。
有几种方法父母可以尝试:
一是家长把目光放到孩子做事的过程上,多鼓励孩子的过程,只要孩子肯用功做,就应该表扬鼓励,让孩子即使未达成目标也愿意挑战。
二是帮助孩子设立合理的目标,一定是能力允许、时间适度、成果客观的情况下,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付出后的成就,能够得到及时的正面反馈,让孩子因为“做到了”而对事情更有兴趣。就像游戏里的设置一样,每打败一个怪物,都能听到怪物的“哀嚎”,都能看到自己积分的增长。
三是鼓励孩子提高对失败的忍耐力。马斯克的成功秘诀之一是他的“10%目标定律”,也被称为多次尝试原理。它的核心思想是,无论你在生活中追求什么目标,都需要进行至少10次的尝试。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能在10次以内的尝试中得到解决。如果孩子对失败的认知是在10次尝试以后,那么他的忍耐力将大大提升。
陪伴孩子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即使一朝被蛇咬,永远不会怕井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