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问孝:孔夫子说孝是无违。今天查找一下违字的解释:
违:读作违(wéi),本义指离开;背离。
违,离也。——《说文》
违,远也。——《尔雅》
中心有违。——《诗经·邶风·谷风》。传:“离也。”
再回看昨天的文章,我理解:作为子女对父母无违,真的是指:对父母所有的言论都接受,执行吗?如果是这样和愚孝有什么区别,需要孔夫子这样慎重其事的说出来,记下来吗?这里孔夫子强调的是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礼记里关于孝的表述是: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养亲以乐其心,顺其志,方为真孝。
我这里理解为:孝敬父母,要让父母由内而外感到幸福,感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这样的孝是孝顺,但是,父母也要让孩子由内而外感受到幸福,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孩才能从父母处学习到这些,然后反哺给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孝!
想到这里,联想到单位管理,如果单位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来制定规范,将员工作为一个个人来关爱,按照单位的需求,兼顾人的需求来制定管理规则,那么,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受到被关爱,被理解,那么会不会自觉的维护单位的利益,自觉的在里面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呢?感觉父母原来的单位就是这样:单位有幼儿园,小学,有医院,电影院,有各种文体活动,那时,父母辈对于工作单位是极其忠诚和热爱的,而且,他们的工作状态是蓬勃朝气的。
不像我们现在自居打工人,对自己工作职责以外的事情没有任何热情,下班后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在被社会抛弃或被单位裁员之间忧虑,这样的人哪有精力和时间去做让自己和他人幸福的事情呢?
想到这里,挺惭愧的,自己现在很少和父母联系了,上班是为了工作,下班为了孩子,周末也是各种培训班,很少的时间陪伴父母,节假日也是匆匆忙忙的去看父母,然后匆匆忙忙的回家,这样的状态怎么能让父母感受到幸福呢?虽然很想改变,可是每天的生活都排的满满的,总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我现在的功课!
今日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此句有三解。一,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因此常忧其子之或病。子女能体此心,于日常生活加意谨慎,是即孝。或说,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无可忧。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无。第三说,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子女者,惟当以父母之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分操心。
钱穆先生在译文时使用第二解:子女谨慎其身,让父母除了担忧不可控的疾病外,其他都不需要担心,也就是说,除了天灾人祸,不可控的意外战争,父母对你很放心!
我读这一段的感觉是:如果使用第二解,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乖乖女或乖乖子的形象,像个布娃娃一样,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孩子,父母多省心啊!可是,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父母真的幸福吗?我看未必。
我理智上认为这样的联想不对,但是,我觉得我这样想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家娃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娃,我现在照顾他很累,我希望有一个省心的娃,不让我多操心,不让我劳累,但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偷的懒,将来都会还给我的,所以,我现在和娃斗并快乐着,娃也在和我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来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形成他自己独有的世界观和为人处世模式,所以,现在虽然辛苦,但是很值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娃好像也很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