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温良恭俭让这个词,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完美男子的形象,印象中应该是衣冠楚楚,一表人才,看上去温润如玉,让人如沐春风,谈吐言之有物,外圆内方,坚持原则,又不会让人特别难受,总之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程度。昨天读罗杰斯的生平,突然觉得温良恭俭让放在他身上也刚刚好,又看到昨天有消息称蔡顺良教授要来武汉了,感觉很开心,这是一位非常和蔼的教授,在我心里是一位传统好父亲的形象,也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老派学者的形象。想到这里想起了,温良恭俭让的鼻祖孔老夫子,说实话,我不喜欢周润发饰演的孔夫子,感觉太迂腐了,我理想中的孔夫子诙谐,能文能武,能屈能伸。找到孔夫子的生平:
孔子遍游诸国,只为了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然而终无所遇。其间,他曾被卫国国君质疑;遭遇过贵族叛乱;出陈国时被楚人围困,绝粮七日。在游历十余年后,鲁国季康子听从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把孔子从卫国接了回来。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然而在政治上仍不被重用。孔子不再求仕,潜心整理古籍文献,培养弟子。
南宋大儒朱熹曾专门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过“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温是和气厚道、与人为善;良是善良仁慈、心存良知;恭是得规矩,安守本分;俭是简单质朴,节俭朴素,平平淡淡;让是忍耐宽容,谦和不争。
读完这两段文字,我感觉朱熹教授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流于表面了,想孔夫子游历诸国,面对无数可能的灾难,倘若只是一个温和,谦逊,善良,不争的人怎么能在乱世里存活下来,孔夫子一定有他的大智慧和技巧来规避风险,这样人怎么会是一个守直不懂变通的人呢?
自己有点想远了,温良恭俭让我理解应该是温和圆润而有锋芒,待人如春风,但又有风骨,让人感觉亲近,又不敢造次。遇到风险时懂变通,处于低谷时,不怨怼,时刻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又不会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哈哈,这样算下来简直是神仙品质。估计我是做不到的。也许可以努把力忽悠娃去努力。
今日读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观其志:其,指子言。父在,子不主事,故惟当观其志。
观其行:父没,子可亲事,则当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犹事也。
我理解,这段话讲的是孝道,似乎是父子,又不完全是父与子,君与臣,似乎在讲传承.
父子相传家风家德,这是我理解的,来看看原文翻译吧:
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所以,我理解孝是按照父亲生前的习惯和偏好思考问题,但是,有时间限制,最长不超过三年,为什么呢?因为时势在变化,父亲的那一套想法不一定适合后面的情况,所以要传承要有变化,但是为什么父亲刚去世时不能更改呢?因为,大家需要时间来适应,也是说给你三年时间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大家的想法,适应你的风格和想法。古人真的是看透人性啊!用这一系列的规定来寄托哀思,规避风险!真的值得我们现在好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