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懂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成为很多人不学习的借口,分析里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大家把学习知识量和内在真正的改变量的关系搞错了。
道理相当于我们的知识量。
知识量只是成功一个基础,而内在改变量才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一个人从认知到改变是中间还隔着思考与行动两个阶段。
学习的成长比重: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也就是说,懂更多道理只是让你技能工具库多了些工具,而只有你将这些工具拿去使用,并且找出属于这个工具的特定使用技巧,道理才能让你的生活产生质的改变。
读书到改变的进阶过程:
第1阶段学习量: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认知范围广度得到了提升,但你要明白这个阶段只提升了知识,它却没有提升智慧。比如:看了支知乎一篇关于早起好处的文章,你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然后快速的浏览完后并将它保存起来,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这个知识和能力。
第2阶段思考:新的认知获得,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的成长方向。如果你能将新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知识体系产生链接并思考的如何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用这个认知改变你的行为。比如:知道好早睡的好处后,你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格,确定你早上起床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但是如果你只制定表格,而没有确切的去按这个表格上的内容去实行。你的思维层次也只停留在知道早起有好处,但不知道有什么好处。
第3阶段行动。通过思考后的心有了行动计划,并按照这个行动计划去实行。在这个实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以早起为例:比如你按着你的行动计划制定了起床的时间,在你第1次执行过程中,你发现你不能按时间起来,失败的经历让你产生了挫败感。觉得只有一些天赋异禀的人能坚持早睡早起。在这时你的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行动方向,一种方向不反思继续的坚持下去,另一个方向是停下来反思,找到一些关键点。
第4阶段改变量:通过之前的学习思考行动我们首先确认的是我们的行动方向是没有错的,但在行动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反思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找到解决的方案,从而形成改变,这样的改变其实是找到打开:专属于你自己的的打开这个好习惯的钥匙。
改变量在内层量虽然小,但其效果是非常大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大部分才与取决于其自身的改变。
比如:你复盘你早睡为什么失败的原因?发现原来是你这天气太冷,你可以先把衣服准备好放在床前,又或是你不愿意起床是你没有符合睡眠周期定律,要在1.5小时的整数倍。起床才会精神抖擞。所以你调整你的睡眠的时间。让他符合这个定律。总的来说改变就是实践后的反思。它才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最终结果。
学习的4个阶段,你会发现,学习量只是让你知道了学习的做事情的方向,思考量是让你自己制定计划,行动量是让你实践你的行动计划。而真正起到决定性的改变量是你通过理论在指导实际过程中碰到了挫折,制定一条符合自己方法的道路。
而大部分人学习只停留在知识上的了解,少部分人会进行思考,但真正能行动起来,并最终能形成改变的人确实是屈指可数,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真正伟大的人少之又少的原因。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知道了,读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改变,如果一本书读完你自己没有什么改变的话,其实跟没读一样。“道理懂很多,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悲哀”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