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山场与工艺,孰轻孰重?
很多人脱口而出,心底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山场。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正岩山场独特环境对岩茶品质的影响,不言而喻。
武夷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
正岩景区里的风化岩,起码经历了十几万年的地质活动,在漫长时光沉淀与独特气候加持,才能成就此处独一无二的环境。
虽然,丹霞地貌旅游景点在别处,同样也有。
但它们大多不产茶,也产不了岩茶。
因为地域环境,土质积累,气候条件有别。
这些综合因素相加,是正岩茶独一无二的标志。
正岩山场的好处,可从温度、光照、水汽、空气质量、土壤条件等综合说起。
正岩景区内,坑涧窠洞,岩峰坪岗交互,坑深涧长,小气候清凉,符合茶树喜阴天性。
高大的风化岩,除了给土壤提供风化岩碎屑,还起到遮挡烈日,调节日照时长的作用。太阳东升西落时,茶树不至于从早到晚都被晒到。
景区里,岩壁罅隙之处多渗水,水流汇聚,能形成涧流,源源不断为四周区域补充水汽滋润。
至于空气质量,更是不必多说, 在武夷山旅游的公号里,能实时看到监测数据。逛一圈下来,神清气爽!
正岩山场的土壤,透气疏松,利于茶树根系舒展,还富含多种养分物质。
这一切,都是外山、外地茶园,难以相比的独特优势。
好山场,是好岩茶的基石。
山场不正,品质根基不会稳!
除了山场外,工艺也很重要。
要不然,做出青涩味的“马肉”;摊晾不及时,带有闷味的慧苑水仙;仗着自家山场好,制茶过程马虎对待的正岩茶……
这样哪怕一款茶的茶青品质再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武夷岩茶的品质,相当“吃工艺”。
当然,也有不少人抓住了这点,大做文章。
现在的岩茶圈子,经常能看到诸如此类的身份包装。
“制茶世家,五代传承。”
“家族是武夷岩茶传承人,祖辈制茶。”
“制茶大师,拿奖无数,技术过硬……”
这一幕幕看下来,很奇怪。
以往大家卖岩茶,都在讲山场、品种。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注重包装身份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套路很管用。
对外亮出这些身份噱头后,大部分普通茶客会产生天然信赖,心甘情愿掏腰包买高价茶。
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种身份包装的套路,在圈内已不是新闻,假多真少。
所谓五代传承的,人家祖上很可能只是种地的,连茶厂的门口都没进过。
反正你又翻不了别人的族谱,哪里能清楚内情?
那个说家族传承人的,实则只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没有亲缘关系。
至于号称制茶大师的,说句不好听的,“大师茶”这个概念一早就被玩坏了!
真正的制茶大师,不可能是自封的。
能得到大众认可与信服,才是真大师。
不然,随便给自己加头衔,强行加戏,怎么看怎么假!
区分一款岩茶的工艺好不好,不能看噱头,得根据实物进行判断。
做青发酵不足,毛茶时肯定看不到绿叶红镶边;
发酵过头,做成“红茶化”,果香不清新,叶底有红变痕迹;
没有焙到火的走水茶,闻着没有半点焙茶香气;
焙成病火的八道火岩茶,叶底僵硬没弹性,焦糊味很重……
总而言之,做青不到位,焙茶不到位的工艺问题茶,哪怕头衔包装再高大上,也经不起深扒。
岩茶的工艺与山场,是并重的。
其中,山场靠祖荫。
父辈祖辈有幸分到正岩山场,并传到自己手上,得看老天爷赏饭。
不过,正岩山场的范围就这么大,不可能人人都有份。
能得到一片正岩茶山的运气,并非人人都有。
相比山场,较量工艺,更符合岩茶圈的良性发展方向。
因为,只要有制茶技术在手,肯花心思琢磨,不怕吃苦。
耐得住性子,坚持五年六年,七年八年。
研究岩茶如何走水走透。
琢磨水仙、肉桂的做青细节。
专研岩茶应该怎样焙茶,效果最好?
将这些邻域拿下后,守着制茶技术这个金饭碗,不愁没行情!
前段听来一个八卦。
重点是,岩茶的品质,工艺高于山场。
据说某泡曾经榜上有名的天价岩茶,实际茶青选的是一个正岩冷门山场。
同样山场的岩茶,市场均价不过千元级。
但人家就是有底气做到不对外明说山场,也有自信卖到万元级。
因为制茶工艺是真的好,一尝茶汤,立马就能感受出质的飞跃。
对于这个八卦,麻花本身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同一片相邻山场的肉桂茶青,这家卖千元,另一家卖到万元还能有市场……
若说仅仅是工艺水准不同,肯定没有绝对的说服力。背后还涉及品牌、名气、包装、宣传推广力度等。
总之,定价高低,始终是市场行为。
茶友们要想判断自己买入手的茶值不值得,一切都得在茶桌上分胜负。
泡开喝过,重点感受回味。
生津留香,回甘层次,韵味表达等,才是硬实力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