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是罪?社会为什么容不下节奏不同的人

慢就是罪?社会为什么容不下节奏不同的人

——在高效崇拜的时代里,做一个“不赶路”的人有多难?

在日常生活,我们总常听到身边人说着类似的话:你今年还没结婚啊?什么时候买房啊?一个月多少钱啊?还有类似的指责:一个月挣那么少是不是好吃懒做啊?不想社交,不想随波逐流就会被说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学历不高,工作不稳定:是不是你不努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每个人都像汽车的发动机齿轮似乎不能停下,当我们产生有任何停顿、犹豫、观察、喘息等等,都会被贴上“掉队”“落伍”“没用”“不思进取”的标签。面对这样的标签已经变成了一种指责,成为了道德的失败。


我从弗洛姆的理论当中理解到社会的性质使人们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作同样的事情,逐渐把人们变成适合社会发展的流水线产品。这种追求标准化的流水线,压抑了人们的个性,但是个性是没有办法消灭。压抑久了之后会突然爆发,产生悲剧。从现代管理学的制度泰勒制和弗洛姆的核心思想相同,要求人们按照生产线管理,时间切割成精准的测量单位,“干得好=产值高=效率高=有用=好员工”,绩效的量化因此发展,所以这样的逻辑也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读书快=有效率,吃得快=节约时间做其他事情”,有时候要求我们绝对理性“情绪崩溃要速战速决”“上厕所不要超过十分钟要不然扣工资”。社交媒体的发达,让我们对慢的容忍度逐渐下降,我们在长条讯息当中似乎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想要更加简洁的版本,知识类输出的视频往往是打开几秒就没有耐心看了,“十天快速背完1000个单词”“20天教你养成好习惯”“100天带你考上清华大学”等等类似的标题宣传,快,成了互联网来钱快的方式,你越追求快,那么平台越赚。


年轻人的社交文化当中,我们需要“快准稳”,“拖延”则是被污名化。当你在发呆、走神、深思、摸鱼,别人会说你没有追求,修养、等待则会被说“你太慢了”,“有进度吗?”“有方案吗?”“明天按时把方案交给我”成了打交道的日常用语。


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不能要求快,加缪说:“速度是肤浅的朋友,深度需要沉默。”,有时候我们会误以为“效率”是“能力”的提现。写小说我们得仔细斟酌情节,才能使故事引人入胜,写歌的人也知道,动人的旋律来自我们的停顿和思考,活得通透,按自己的节奏走,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试着回归本心,允许自己有空,允许你自己无用的生活。有的人30岁入行,有的人40岁结婚,有的人一生都在旅途中度过,自己只是和他们节奏不一样,这并不代表我们有错。有时候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回应,慢是一种保护节奏的便捷,深度思考,冥想,散步,写作看似是些没有效率的事情,但是这些能成为你精神生活充足的养分。我们不是冲向成功的动物,我们会停下来看夕阳,为一首歌流泪,原意去花时间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慢下来”并不是耻辱,是一种内心秩序的重建,是自我节奏的把控,是一种对忙碌节奏的抵抗,是一种忙碌节奏中受伤的自己的修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掌控感,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歇息停下。如果说世界不允许你慢,那你的慢就显得珍贵,因为你呀,不是机器,而是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