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性格大概不适合阅读过于严肃的书籍,一旦看进去了,就非常容易代入个人情绪,往往不可自拔。
最近一直在读《万历十五年》,致使我的情绪起起伏伏,很不稳定。
看的时候,脑子里总会冒出四个字:文人误国。
盘旋不去。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很广,从明朝皇帝、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还有农业军事都有涉及,作者的观点非常犀利且引经据典,相对客观公正。但是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逃不了明朝“文官集团”这个庞大组织的控制。
若是每一点都展开来写,恐怕会长篇累赘,让人厌烦。
所以,我就写写我最想写的一个人:张居正。
这个名字应该很多人都熟悉,万历首辅张居正,一个充满了矛盾、充满了争议的人。
我在读到他的部分时,心理变化很多,刚开始觉得他是一个跋扈专横之人,接着又觉得他善于弄权、结党营私,为自己谋利,以至于看到他被抄家后,这种感觉更甚。
张居正真的是个专横弄权的人?读到后期,我心里又生出疑问,如果张居正真的是为了自己私利谋取权位,那他制定的一系列新政、改革军-队,改革文官集团的举措又算什么?
凡事看两面,甚至看三面,看四面。
认真仔细的再看张居正其人,除开他奢华安逸的个人生活,他的理念和主张都非常先进。尤其是在明朝,一个极其重文轻武的朝代,一个纯粹以道德伦理作为统治标准的朝代,一个只以“人治”为本的朝代。
张居正第一次有了“法治”的意识,也许他不能像现在这样,梳理出完善的法治思维,但是他的思想有了浓重的“法治”色彩,那就是仅以“人”来治国,是不行的,也不够的。治国还需要有一条无法被“人”左右的标准,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条文规矩,并且严格执行。这是游离于传统的孔孟之道,不被道德伦理束缚的治国标准。
也许他无法用今天的语言向他的同僚下属或者皇帝阐述他的观点,甚至于他自己也无法说明白这种理念的依据是什么,但是他知道这个理念是正确的,是可以带领明朝帝-国走向辉煌的。
所以,张居正做了。
他对尚在年幼的小皇帝严厉教导,告诉他不能沉迷玩乐,不能有个人喜好,要用公正公平的视野处理政务。不得不说,万历在张居正的教导下,格外优秀。因为皇帝不仅聪明,也同样具有和他老师一样的先进思想。年纪轻轻的皇帝就已经参悟了“皇帝”的真相,整个时代的真相,并且想用自己的皇权作为反抗,反抗文官集团们赋予“皇帝”的象征,不想只作为任“道德伦理”摆布的皇帝而已。
但是万历失败了,所以他消极怠工了后半生。
张居正也失败了,这位大思想家的下场更为惨烈。死后被褫夺了所有封号荣耀,还被满门抄家,牵连妻女兄弟。
一直思考张居正失败的原因,以我浅薄的阅历和思想,我想到的是他的曲高和寡,他的鹤立鸡群,他的不融于大众的思想深度。
张居正不在群体之中,他已经站在了群体之上,和普罗大众的文官们有着质的区别。那些捧着传统理论啧啧有声的文官们,华而不实,空喊口号。张居正则是雷厉风行的实干家,如此对立的局面,让他以一人之力对抗其余文官,失败才是正常的。
和他做对比的是申时行,张居正之后的第二任首辅。申时行的执政理念,非常符合“中庸”之道,他了解人性,了解“一阴一阳”的性质,并且善于利用“一阴一阳”的特性来达到执政上的平衡。不得不说,申时行的任期内,这样的方法非常合适且奏效,整个时期几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件,整个国家看上去平稳发展着。
但是,也因为申时行,张居正的残余思想被彻底抹去。
回到张居正时期,因为他的主张过于不融于大众,所以只能用传统手段实现自己的理念,那就是培植自己的团体,那些支持他拥护他的人,不需要完全理解他的想法,只需要听从他的安排就可以了。
戚继光就是张居正扶持出来的大英雄。要说戚继光也是一个矛盾又聪慧的人,他的军事理念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战术。但是他又用一种符合当时的道德观来训练军士,充满了矛盾。
和张居正竟然意外的相似,无怪乎人以群分。
张居正变革的失败,若是要细说,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赘述的。
我对其人,也充满了无数好奇心以及谜团,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他,探寻他,想要和他对话,想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但是,我们对待历史,从未掌握过真相。
那些史实资料所提供的只言片语,只供我们捏造所谓的“事实”罢了。
我很想知道,在这样的“捏造”之下,张居正本人会是怎样的表情,或摇头叹息、或一笑置之、或仰天长啸。
一切,都再无踪影。因为这世上,再没有“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