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折叠》之前,已经看到赫景芳在获得雨果奖后接受媒体报道了。很多人把它与《三体》获得的荣誉放一起讨论。我没有看过《三体》,单从名字来看就知道《三体》是科幻小说。在没有阅读科幻书籍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地气,过于沉迷科幻,既容易偏离现实世界,又容易沉浸在虚无世界自伤或者自我沉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选择书籍方面的理解。不在于书籍本事的好坏。
后来,有人跳出来骂作者。说实话,我现在真能理解为何那么多明星被骂更红了。就因为有人会好奇,比如我,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北京折叠》的粉。于是,我放下其他书籍,开始阅读。
为了读懂这篇中短篇小说,我开始了解一下作者:赫景芳,天津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硕士,作家,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16年8月凭借《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
我很好奇,如此优秀的人,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她的家庭背景如何?赫景芳,从大学时期开始科幻小说创作,据说父母都是教授,但之前住在北京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
了解完了作者,我们应该好好看看这篇小说了。
这篇小说,以老刀为了赚取女儿入园费用,老刀冒险帮助学生秦天送信这件事为线索,引出三个阶级分明空间。通过在各个空间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生活的诸多问题:大到能源缺乏、科技发展,小到底层劳动者入不敷出,面临失业。在这三个空间里,不仅阶层分明,而且阶层越高者享受的时间越长。以48小时为一个周期,第一空间生存的是独享24小时的掌权者;第二空间生存的是享受16小时的白领与学生;第三空间生存的是只有8小时的最底层劳动者。
看《北京折叠》前,我看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这两本小说都非常精彩,两位作者分别写了26.2万字和58.8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现实意义,这两本小说都非常棒。但《北京折叠》只有
2万字左右,能有多好?但当我花一个小时读完《北京折叠》时,我突然发觉科幻小说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苦涩难懂,而且作者赫景芳在文中不仅仅描述了一个虚幻的极端世界,而且通过各个阶层不同生活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能让读者够通过文章看到我们熟悉的生活,这篇小说便不再那么难以理解。
一、《北京折叠》里有哪些与现实生活呼应?
1、阶层固化问题引起各个阶层生活差异大
赫景芳将社会阶层按高低分别安置在三个空间生活,通过对比,深刻揭示阶级固化问题。第一空间是五千万以体力劳动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第二空间是两千五百万以白领、学生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第三空间是五百万以政府官员为代表的社会高层。
在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吃不起肉,人们只能在一盘菜里努力挑肉渣子。垃圾工人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人;第二空间,一盘牛肉需要三四百,白领西装革履、住在漂亮的楼房里。一切井然有序;第一空间的人一顿饭需要上万块,当权者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是否向第二、第三空间开放,由当权者决定。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人处处都享受机械化、智能化所带来的便利。
2、社会优质资源匮乏,孩子入学难
《北京折叠》在为我们展示第三空间生活时,提出了主人翁老刀为女儿糖糖入园做准备时了解到优质幼儿园名额有限,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幼儿园,纷纷加入“名额战”,夫妻俩彻夜排队也未必能等来一个名额。很多入园名额在公开招生前已经被买断。
3、复杂纠结的爱情世界
依言与吴闻两家人是世交,两个年轻人在父母撮合下顺理成章便在一起了。在没有认识秦天之前,依言已经跟吴闻订婚了。但依言与秦天在联合国国债会认识后,两人都有相识恨晚的感觉。
已经为人妻,再遇令自己心动的人,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还是该放弃?也许现实生活中很多婚内出轨的人,都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该要什么,最后冲昏头脑,做错了事。
女人比男人年龄大,该不该在一起?男人会不会只关注外貌,等女人不再有昔日容颜便将之抛弃?两个人在一起。社会舆论能不能接受?两个家庭能不能同意他们的结合?
爱情不是简单的1+1=2,有时候它是更为复杂的结合。因为影响这个等式的因素不仅多,而且复杂多变。
4、对未来有更深刻的思考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我们能够看到科技进步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轻了劳动者的工作压力。但如果未来绝大部分工作都被机械代替,空置出来的劳动力怎么办?如果缩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将少量工作分配给更多的人,人们能适应吗?
《北京折叠》通过第一空间白发老人对未来设想:过度自动化、智能化将会导致大面积失业,未来社会只有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在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中越走越远。
二、《北京折叠》在行文表达上有哪些亮点?
1、文章里处处埋下疑问,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努力从文章找到答案的欲望。
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很多小说前面喜欢大范围铺垫,读起来特别困难,只有到了小说后半部分才能慢慢出现高潮,吸引读者读下去。但《北京折叠》很不一样。作者开篇只是简单地对老刀的身份与生活环境进行简单介绍,接下来文章里开始处处为读者设置了很多疑问。
比如: 谈到老刀等彭蠡时心理活动时,作者是这样写的:“他开始做准备,若彭蠡一时再回不来,他就要考虑自己开始行动了。” 老刀是垃圾工人,他找彭蠡干嘛?行动指的是什么;
谈到老刀与彭蠡为是否值得冒险去第一空间争执不下时,借彭蠡的口埋下疑问:“她不是你闺女,你犯得着吗?”
怎么,不是自己的闺女!?老刀竟愿意为此卖命?“她”是谁的孩子?前女友的?前妻的?还是捡来的?
2、语言平实易懂
整篇文章没有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只是简单陈述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事件。文中没有什么生僻词,只要你一开始看,不需要停顿往复回想,一口气就能读完。例如讲述老刀找彭蠡问路,作者写到:“清晨4:50,老刀穿过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去找彭蠡。”一句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有了。
二、《北京折叠》与其他作品是否有相通之处?
1、空间立体感强
作者赫景芳在三个空间翻折过程中,对空间、方位描写花了很大一部分篇幅,读者了解整个空间翻折之后,脑子里将瞬间呈现三个空间翻折过程,画面感强。与此同时,读者也会被作者熟练的空间表达方式而震撼。这种空间表达方式与《格列佛游记》有相同之处。在《格列佛游记》里对四个国家的描写,也尽显空间立体感。
2、不同空间不同阶级
《北京折叠》中有三个空间三个不同阶级,以老刀去两个空间送信为线索,揭示不同阶层的生活。而《逆世界》是两个空间两个阶层,以两个恋人相识相恋为线索,揭示两个不同阶级的生活。
读完《北京折叠》,我为赫景芳有如此神奇的想象力、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折服。一般人能看到赫景芳能看到的事物,但无法表达出来;有些人能表达出来,可能还不能将这些现实问题贯穿在一个连续的故事中;我们关心当下的生活,很少人会像赫景芳那么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未来世界。很多人说,能注意到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是因为赫景芳以前生活在北京五环城乡结合部,并且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关;能对当权者工作、生活如此了解,与赫景芳任职国务院下属部门有关。
其实,不管赫景芳是何许人,《北京折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诸多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也看见了未来的各种可能。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也有更多的思考。从现实角度角度来看,《北京折叠》就赢得了读者们的心。
作为赫景芳本人,也许她4年前写下《北京折叠》压根没有想到它能获此殊荣。看来,一个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脚踏实地地努力,总会被认可的一天。
总之,不管你之前是否喜欢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都值得你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