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东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如那段歌词?“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接下来我就以纯东北人的身份来介绍一下我眼里的东北。
我家黑龙江的,从小到大印象里黑龙江冬天大概从十月份末开始,三月初结束。冬天一到太阳好像也过冬了,好像有,又好像不太明显,常常出现一种情况,突然有一天在屋里看到外面阳光明媚好暖和的样子,实则“冻死了!”
小时候的冬天,常常和小伙伴们出去玩,好在妈妈总嘱咐我戴帽子,小孩子在外面玩的乐呵许久没进屋,那些没带帽子的小伙伴后来就会出现耳朵冻的又疼又痒的情况,还会留下“后遗症”,耳朵再次冻着一点就会特别痒,有个发小就这样。
前几年村里有个算是“酒鬼”吧,喝多了没烧炉子,几天之后被他女儿发现脚都冻坏了,开春了失去知觉的脚发黑,后来看医生说必须截肢才能保命,由于经济拮据就没截肢,后来脚脱落了。这种情况在少数,首先是睡着了没烧火,其次农村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植被覆盖率高,所以温度会比城市更低。
农村山顶的寒风是刺骨的,被风吹的雪聚集在一起,变的厚厚的又很结实。小时候常听爸爸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还有“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寒风会把厚厚的棉袄棉裤吹的差不多快透了,从头到脚只能说不太冷吧,但是也不很暖和,除非那天风不大还凑合。
农村的冬天都不需要冰箱了,有个大缸放在外面就是个纯天然的“大冰箱”了,冻的结实到几乎可以和石头相媲美了。冬天的冻梨“黑黢黢”的,看起来一般,吃起来味道好极了。有的人家还会吃冻白菜,可以拌着吃,不过我家吃不惯,还有粘豆包蘸糖,味道一般吧,不过也属于地方特色,真的有人很喜欢。大冬天路边的烤地瓜,那叫一个香啊!超级香!吃起来还得是过去老手艺做的烤地瓜,不会水了吧唧的真的是色香味俱全!
小时候必备的就是路边的冰糖葫芦,太诱人了,可是妈妈不让吃说是容易牙疼,在路边还不卫生。对了,农村冬天有个“地窖”,是用来储存萝卜白菜的,可以保持新鲜又不会被冻到,特别实用。
快过年的时候集市上,卖“炒货”的多了去了,炒瓜子、炒花生、糖炒栗子啥的,还有卖日历的、卖对联的、卖冻海鲜的伴随着吆喝声年味十足啊!
冬天大河结冰可以去打出溜滑啦!小时候的最爱,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抽冰嘎,再找个斜坡玩爬犁,没爬犁用个纸盒子垫着也行,爱了爱了!那时候天气虽冷,开心是真的开心!
之前实习去过浙江上海等地,在那里待到十二月份,那时候没准备真以为南方一年四季如春呢,没带啥厚衣服,被子都是薄薄的毯子,哪里真是湿冷湿冷的,“冻肉”的感觉,后来也因为要走了,没买棉被,买了个电热毯,夏天热的都起热痱子了,冬天真“冻肉”啊,黑龙江的冷是刺骨的干冷,无论在室内心情好与坏,出去都冻蔫了,就想“孤雏着”,在农村的冬天几乎就不能停火,虽然上半夜农村的大火炕热乎乎的舒服极了,下半夜真是一言难尽啊……所以小时候爸爸怕我冷有时候下半夜起来烧烧炕。
那种东北冬天在屋里穿着睡衣吃冰棍有时候也是存在的,前提是你住的小区供暖够好,新小区供暖好的比较多,我大姨家是个老楼一般吧,也得穿毛衣在屋里要不然冷,我租的这个房子更离谱,阴面的厨房像个“冰窖”,阳台也漏风,这就导致我俩有时候都不想做饭了。。。
朋友是个高中老师,他们宿舍在顶楼,上床下桌,冬天上墙角都透水了,在寝室还得穿着羽绒服备课。
还有在东北租房子千万别住老楼的一楼和顶楼,一楼确实夏天凉快,但是冬天如果单元门老化一楼相比中间的楼层保暖效果就会差点,顶楼夏天热的要命,冬天也不是最暖和的。
还有啊,东北人也不抗冻啊,我们只是“设备好”,网上说南方人过冬靠的是“一身正气”,北方人过冬靠暖气。不可否认南方“冻肉”,北方不靠暖气真的会“冻死”的,这里的“冻死”是动词。还有北方可能很多物业供暖一般,没网上那么夸张,不过也可以理解,所谓“无商不奸”供暖也得花钱,抱着暖宝吃冰棍还是可以的。南方的朋友们设备搞起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最后欢迎南方的小伙伴们来东北玩雪!记得一定要多穿点,棉裤、羽绒服、棉鞋、棉帽、棉手套围巾一样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