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第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很快就要开通了。
从我来到回龙观到现在,从什么都没有,到现在几乎全部建好,用了没有几个月。我每天坐地铁,每天都能看到很大的变化,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需要的材料特别多,在多人的努力下,并没有出差错,竟然一丝不苟的完成了。
2003年,全国爆发了SARS非典疫情,北京无疑是最严重的地区。但各个医院的病床严重不足,在北京北部的小汤山,众志成城,建起了一座临时医院,抗击非典,这座医院从开始施工到完成建设仅仅用了7天。
有人说过,中国人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并不只是我们人多,而是我们具有很好的规划,统筹,协调的能力,我们具有工程师思维。
工程师思维
工程师思维的核心,其实就是模块化的系统思维,通过解构,把一个较大的系统,打散成一个个模块,然后再进行重构,把这些模块按照功能性重新组合。
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建设,小汤山医院的建设等都有这个特点,拆成模块后,各司其职,普通人也能够更高效更准确呢完成任务。
这种思维的重点在于,找出来哪些是必须理清、解决的事,以及哪些可以忽略或者舍弃的事,直到实现最终的目标。
具体来说,工程师思维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从初步的概念和构想中,看到潜在的结构。也就是说,不仅关注看得见的事物,也包括看不见的事物。
工程师要考虑系统里各个元素,如何在逻辑、时间、顺序和功能方面进行连接,分析这些元素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不起作用。
其次,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约束条件的限制,比如时间不够,资金和人手不足,等等。所以工程师思维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有约束的情况下,找到合适的方法,很好地完成目标。甚至有时候,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好的工程师也知道如何运用约束,帮自己实现目标。
工程师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是和取舍有关系,也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取舍的时候,正确的决定往往不好做。有几个常用的方法,一个是优化,也就是在很多方案里面,找到最好的方案。另一个方法是标准化,也就是说,使用的方法和零部件尽量是通用的,这样能让解决方法更好管理,也更容易实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制造一个原型,通过试验和改进,直到得到满意的方案。
比如,斯德哥尔摩为了治理交通拥堵,请IBM的工程师搜集了全市的数据,然后通过分析,建立了一个系统模型,最后IBM的工程师找到了解决方法,就是在高峰拥堵的时候收堵车费。斯德哥尔摩把这个方案进行了试用推广,市里的交通拥堵指数下降了将近四分之一,减少了数十万的出行车辆。这就是模型的好处。
总结一下,工程师思维核心是模块化系统思维,通过看到潜在的结构,正确对待各种约束条件,然后进行取舍。
运用工程师思维,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可能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