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八)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举行禘礼祭祀仪式时,从献上第一杯酒,并把酒洒在地上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儿子,孔子为什么会看不下去呢?实际上老夫子认为,举行各种浩大的祭祀仪式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祭祀古代圣皇、名山大川都一样,还不如‘瓜祭’更真实的、更富有情感。他认为帝王、诸侯、甚至一些权臣(如季氏)的这种祭祀活动,都流于表象而没有具体意义,徒造成浪费而已。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假、大、空’。更有许多诸侯和权臣都逾越礼制,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他不愿看到的。而家庭里面的瓜祭就更真实,祭祀完了的菜饭也不会浪费,都分给孩子们吃了(古人的祭物撤祭后,还要讨家长们喜欢的孩子才能得到吃)。他觉得无论是‘禘祭’还是‘山祭’都要有真实情感,否则等于没祭,“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等话充分表达了他的观点,认为‘禘’是没来由的,有人问他‘禘’的道理,他指了指自己的手掌回答:“不知道啊!好像在说什么天下的大道理,看上去就像张开的五指一样容易,听不懂”。由此可见他的轻蔑与不屑。
当时除了奢侈浪费外,很多诸侯及大家族都在逾礼而行,比如季氏家里表演八佾舞、祭祀泰山、很多诸侯行禘祭等,都破坏了礼的禁忌,所以孔子痛恨之极,他找不到理由为他们开脱。其实,儒家强调的礼,有些是可以变通的,在危及生命的时候,当以救人为要,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以人为本的准则。比如男女授受不亲,有人曾经问过孟子:“说有人嫂子掉到水里快淹死了,救还是不救?”孟子回答说:“嫂溺不援,是财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也就是说可以变通的,不仅可以变通,还是责任和义务,必须去做的。估计问者也没有想到孟子如此回答。问者之问可谓毒,也可见其认死理了。在生命的前提下,一切都是可以放下的。可诸侯及权臣的愈礼祭祀活动除夸张浪费外,并不是以人为本与权变无关,还狼子野心,是对王权赤裸裸的挑衅。
儿子,一说说了那么多,乱七八糟扯得太远了,此章有三个意思:为人不能假、为事不能浪费、作人要把握尺度。儿子,像孟子主张的一样,学会尊重生命,从某种意义上,也就学会了做人。
禘:di(四声),君王每五年一次祭祀祖宗的活动。
灌:把酒泼洒到地上。
20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