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指当劣质货币充斥流通领域,优质货币反而会被人们收藏起来,最终导致市场被劣币主导。干部队伍建设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样值得引起警惕,若让庸碌无为、投机取巧的“劣币”干部大行其道,而实干担当、锐意进取的“良币”干部反而遭受冷落,必将严重污染政治生态,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唐朝名相魏征曾谏言:“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审视当前干部队伍建设,“劣币驱逐良币”的苗头性问题正悄然滋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不琢磨事、专琢磨人,热衷于“架天线”“走捷径”,靠“会来事”“善逢迎”获得提拔,造成“巧宦”得势而“循吏”埋没的怪象;一些单位评优评先搞“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甚至“领导优先”,导致真正优秀的干部得不到应有认可,考核的“指挥棒”沦为“棉花棒”;更有甚者,个别干部违规用权、以权谋私,却未受到应有的惩处,不仅践踏纪律规矩,更让坚守原则的干部感到失望,助长“干得好不如混得好”的歪风邪气。
回望历史长河,干部队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危害可谓历历在目、触目惊心。战国时期,楚怀王宠信靳尚、子兰等谄媚之臣,致使屈原这样的忠贞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投江明志;北宋末年,“六贼”当道而忠良屏退,终致靖康之耻;明末阉党横行,东林志士惨遭迫害,加速了王朝倾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若任由“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蔓延,让“会来事”的庸吏挤压“能干事”的良才,必将导致政治生态恶化,事业发展受阻,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关键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让“良币”干部受重用、“劣币”干部没市场。要畅通能上能下渠道,打破“铁交椅”思维,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要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既看“显绩”也重“潜绩”,既听其言更观其行,让考核“指挥棒”真正成为区分优劣的“检测仪”。要从严监督执纪,以零容忍态度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对“带病提拔”“违规用人”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营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政治生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