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生活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早起的人,一类是晚睡的人,因为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早起的人几乎也都是早睡的人。今天看了这本书《认知驱动》是《认知觉醒》的姊妹篇,作者是周岭老师,一共11万字。
《认知觉醒》是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一个人一旦养成一个对身心有益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能力。
养成每天早起、跑步、阅读、写作、冥想和复盘的习惯,不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对我们的大脑的回路有增强的作用。《认知驱动》就是在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锻炼一种技能—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儿。
我们只停留在内向成长,关于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成长五件套:早起、跑步……,我们并没有真正创造价值,而是提升了生命的质量。
要想有价值,我们要向外成长,也就是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我们的作品能够为别人提供有益的帮助,那他就是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长久保持这种有用的价值,那它就是经典,这也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通过努力为别人提供一种真正的价值。
我们创造了价值,通过复制能让我们的产品更有活力,帮助到更多的人。复制只是我们向别人传递价值的方式,我们的终极目标还是创造价值。
我们要想创造价值,首先要真正提升自己,在输入输出上形成闭环,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即使我们的创作没有为别人造福,至少这方面的锻炼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做事更加有条理,心态更加平和,在各个方面都能处理的恰如其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技术无法替代的,而写作又是提升我们认知能力的最佳路径,也不是只局限在写作,只有我们能拥有一项为别人提供价值的技能,“凡事要有利他之心”,就会帮我们打开更大的格局,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成就感、幸福感。
利他的本质是爱,它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爱有多深、有多广。
自古贤人都是有极致的利他之心,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业。比如孔子、曾国藩、王阳明等。
我们一直对利他有一个误解,认为利他就是对别人讨好,这并不是真正的利他,是利用我们自身的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去取悦或控制别人。
我们不但要有利他之心,还要有利他之力,这样才能把我们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
因为我们的认知层次不一样,我们成长的等级也是有差别的,NLP逻辑层次模型就可以作为衡量成长等级的标尺。
第一层:环境。处在这一层的成长者,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别人抱怨环境,而且他们的情绪不是非常稳定。
第二层:行为。处在这一层的人,遇到问题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了自身的行为上,他们一般是把努力当成获得成功的最佳路径。
第三层:能力。处在这一层的人,他们会努力突破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变成迷信方法的人,成了“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那伙人。
第四层:信念和价值观。处在这一层的人心里,他们知道努力比方法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他们更注重主动思考,优化自己。
第五层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他们会从自己的身份定位开始思考问题,已经达到得道的层面,已经达到了真正的觉醒,
第六层使命。在身份追求之上,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的追求。这种使命感,会让我们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全人类利益的层面上。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为全人类谋福祉。
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要清除阻挡我们前行的一切障碍。
我们不但要清除环境和情绪的障碍,还要对抗熵增,还要有策略。
最高等级的成长—就是成事。
成事的底层逻辑是真正觉醒。
觉醒的第一步
必须使这些习惯根深蒂固,成为自己毫无觉察的行为。
再养成一种别人不和替代的技能。即使
现实似乎总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这个事实。因为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的天性在作祟,所以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只有开始接纳现实,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