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题解】
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我的感想//
第一反应是知道了一个道理,最先想到的是别人做的不对,别人应该先做到,错误都是别人的。
不是“反求诸己”,不从自己开始行动,不是真的知道啊。
“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你自己教的”
……